介绍一下我认识的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转](给需要的同学们)
(2011-10-07 23:01:34)
标签:
教育 |
分类: 硕士留学 |
香港科技大学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建于1991 年,是香港历史上的第3
所大学。当时的香港政府为了保证本港在信息时代的领导地位,创办了这所科学技术大学。为了实现培养科技、管理方面顶尖人才的目标,香港政府不惜耗费重金。
他坐落在九龙的东南部,但与九龙的喧闹不同,它隐在峰回路转的山林。学校依山傍海,远离闹市,林木葱郁,花草掩荫,有萧然尘外之感。科大坐拥清水湾,清水
湾的确是名副其实。在日光朗照的天气里,从山上向海湾里望去,恰似一片碧蓝的绸子滑滑地铺展开来,摊得平平展展,铺得波纹细密;波光跃金,宛如丝绸在阳光
下抖动的光泽。偶尔有小船驶过,在海面上激起一条白色的水线,那是裁缝手中灵巧的剪刀吧。如果赶上周末科大学生风帆俱乐部(Sailing
Club,
HKUSTSU)的活动,点点白帆散布在湛蓝的海面上,那千帆竞发的场面确实也激动人心。
香港科技大学(简称ust)的计算机系(简称cs,最近改名为cse)凭借其优秀的师资,被公认为全港第一的计算机系。既然是全港第一,则称全中国第一也
不为过,一般业内学者认为,放置其于美国,也能排上top50。在香港其他学校的教授,有很多是ust的博士,而ust的教授,基本上都要是北美的博士。
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曾经有很多毕业生在ust念博士,不过当年是通过教育部保送计划去,所以那时去的师兄师姐都是年级前3名,但没有考过toefl,而最近
几年没有了教育部保送计划,都是个人申请去,所以必须要有toefl成绩,但是学习成绩就不一定那么高了。比如本人的成绩就比以前去香港的师兄差好多。
相比国内读博士,去香港有利有弊,利出就是香港与外界的联系密切,而ust的教授都有北美背景或者本来就是美国名校的教授,而且香港有丰厚的助研金给每一
个博士,大概13000人民币一个月。缺点就是我们香港的生活环境适应不如国内,比如吃的肯定不习惯。而且国内的研究生相比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己想思考
的问题,而在香港必须整天干活。用Ohio State Univ计算机系主任张晓东对我说的话,就是:香港是一个paper
driven的地方。所以尽管去香港做博士研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能去美国名校的同学还是尽量去美国吧。
Ni是普渡大学的博士,是黄铠的第一个学生,相信很多搞计算机的都读过黄铠这位并行计算宗师的《可扩展并行计算》,我最早知道知道Dr.
Ni也是从这本书里的Sun&Ni's
Law。Ni原本在密歇根州立大学(MSU)担任正教授,我姑妈就是这个学校的,她说MSU计算机系好教授就两个,一个是模式识别宗师A.K.Jain,
另外就是Dr. Ni了。Ni的学生有很多,名气大的有孙贤和,是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IT)的正教授;还有Vernon
Rego,是普渡大学的正教授;Zanati是匹兹堡大学的正教授等。Ni是复旦,北航,交大,中科院,中科大,清华等学校的客座教授,可惜没有南大的,
呵呵。
Computation的话,肯定对他很熟悉,他写的两本教材《Theory of Computation》,《Data
Structures,
Algorithms, and
Performance》都是通用很广的,南大的自动机课程就是采用前者。Wood在来香港之前是加拿大计算机排名第一的滑铁卢大学的正教授,滑铁卢的理
论方向是非常强的。最近好像退休了。
CHIN(钱大康),钱教授来香港之前是美国计算机前10的高校威斯康星大学的正教授,方向是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提到这个方向不得不说著名的杂志
IEEE PAMI,钱就是PAMI的前任副主编,在PAMI上有很多高质量的论文。
首先是体系结构和系统方向的Mounir HAMDI教授,
南大99级有个师姐跟的就是他。Hamidi从91年开始就在ust任职,他曾经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 Computer Network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等杂志的编委,不过我不怎么了解,所以就不多说了。
Frederick H.
LOCHOVSKY教授是香港科大计算机系最强的方向——数据库方向的领头人,听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人说,ust的数据库可以在全球排前10。
LOCHOVSKY来香港之前是多伦多大学的正教授和数据库研究所所长。估计也是香港政府重金聘用来的。
下面介绍一下几位客座教授,其实也不用我介绍了,大家都有所闻名吧: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前院长张亚勤,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阳,微软亚洲工程院
院长张洪江,中科院计算所教授徐志伟。可见HKUST和MSRA这两个中国计算机的前沿阵地合作可是非常的紧密,顺便说一句,UST今年开始新推出了一个
博士生项目,就是在UST学习两年,再在MSRA实习两年,最后拿UST的博士学位,有兴趣的可以申请哦。
mining的人都知道他吧(当然也肯定知道南大的周志华)。说他们俩是中国datamining最强的两人一点问题都没有,杨强来香港前就是滑铁卢大学
的终身教授和西门飞沙大学的正教授,西门飞沙大学虽然名气不大,但是是有data
mining宗师韩家炜教授的学校,杨强能和韩家炜同样职位,水平可见一斑。他能辞掉正教授而来当副教授,可见ust的吸引人才政策真是非常有魅力啊。杨
强曾经带队获得2004和2005连续两年ACM KDD的冠军,实在是锋芒逼人。他是IEEE Intelligent
System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TKDE的副主编,是AAAI2005,AAAI2006的Tutorial
Co-Chair,明年在南大开的PAKDD,他和周志华老师都是主席。
YEUNG楊瓞仁副教授是模式识别方向的牛人,他的学生不多,但是个个有出息,比如周志华老师的好朋友郭天佑助理教授就是他的学生,杨是南加州大学的博
士,曾经是伊利诺伊理工的教授,他有无数在顶级杂志上的高质量文章。今年南大有一个陈士福手下硕士毕业的师兄就要去香港跟他。
Software
Engineering的副主编。因为我在南大有一个很熟悉的老师是他的朋友,所以我也听说他的一些事:比如他的两个博士生都是中科大的硕士,而且都在杂
志上发表了一些有质量的文章,我南大的那个老师说他带学生非常认真负责,每星期一和五都有4小时的讨论班,他说他在科大访问的时候,每周这八个小时是最难
熬的了,哈哈。
一来就是associate,像Gary这种本科就在Princeton(PhD
Stanford)的,来了都得作5年的assistant。谁作networking的可以找找她。(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是Transaction
CSVT的主编来作报告,我还以为她是小米呢。。。。)她的phd是武汉大学拿的,更显示了她个人实力超群。
还有10多个助理教授,助理教授们就是才毕业的博士,他们也可以带博士生,而且将是未来的终身教授,他们几乎都毕业于北美欧洲名校,比如Brahim
BENSAOU是巴黎6大的博士,Lei CHEN是挖铁卢大学的博士,Albert Chi-Shing
CHUNG是牛津的博士,Zonghua
GU是密歇根大学的博士,Yunhao LIU是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Qiong LUO是威斯康星大学的博士,Pedro
SANDER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等。尤其一提的是郭天佑助理教授,他虽然只是香港本地的博士,但是凭借优秀的研究能力,也发表了很多顶级论文,大家去翻他的
publication,真是令人目瞪口呆,即使他的学生的论文,也是top
journal的层出不穷,南大02级有一位很出色的同学,就被周志华老师和郭天佑老师联合培养。
导。比如Lionel Ni就是黄铠在当助理教授时培养出来的,而他本人在当助理教授时带的学生如Vernon
Rego,都是最后非常有成就。所以我觉得跟正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各有利弊,不能判断跟哪个一定就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