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红楼梦灵悟 |
第五回
1、春困成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人华胥境,千古风流造业人。
造业
2、仙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
太虚
浩浩宇宙之虚空,又称顽空,偏空。《菩提心论》以之比喻小乘灰身灭智之涅磐而异于大乘涅磐之妙空、第一义空。
3、宝玉听了,哪里肯依?复失之再四。仙姑无奈,说:“也罢,就在此司内略随喜随喜罢了。”
随喜
别人觉得欢喜自己也跟着欢喜,以他人之乐而乐。
《法华玄论》第十卷说,随喜有2种:①通随喜——若见、若闻;若觉、若知他人造福而欢喜赞叹;②别随喜——依五十功德之说或闻《法华经》而心随欢喜。
4、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
觉悟
“佛”翻译过来就是“觉悟”,意为觉宇宙人生之万象,悟宇宙人生之真理。
5、宝玉看毕,无不羡慕。因又请问众仙姑姓名:一名痴梦仙姑……一名度恨菩提,各各道号不一。
菩提
“觉”的意思,有三种:①分证菩提——初住以上至等觉菩萨所证之菩提,有其差别之不同;②究竟菩提——究竟觉悟,进入佛的境界;③真性菩提——凡夫因烦恼,无明等所障不能证得所具足之菩提。
作者在此作了4个仙姑的名字:一曰痴梦,二曰钟情,三曰引愁,四曰度恨,连起来解释当是:因痴梦而钟情,因钟情而引愁,因引愁而度恨,最终又因度恨而证菩提(道)。经历过大爱大恨、大喜大悲的人一旦入道,也能很快悟道。
6、[飞鸟各投林]……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空门
泛指佛门。其本意是观一切法无自性,因缘和合而生,于诸法处而得自在。
来到寺院旅游,一般可看到寺院的大门三门并立,其实这三门分别是:空门、无相门(中门)无作门。三门又叫三解脱门:①空解脱——观人我、法我皆空;②无相解脱——观诸法无相,本无差别;③无愿解脱——观生死可厌,“不可愿求”。
因此,入三门就是进三解脱门,意思是:当烦恼火无明火烧尽后,即因智慧而达到大自在的境地。(佛的境地)。
7、宝玉忙止步问道:“此系何处?”警幻:“此即迷津地。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
居士
遇有缘者渡之
佛虽渡尽天下众生,但也有三不渡,其中之一就是不渡无缘之人。为什么?你想,如果一个人不愿修行,而你又老婆心切,强行拉他(她)修行,他(她)势必对佛教产生一种不好的看法,甚至心里还有些瞋恨的想法,如果作流言宣扬出去,对佛教对他本人都不好。所以佛言凡事不可强求,一切只能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