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傅佩荣
傅佩荣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15,479
  • 关注人气:27,6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何唯有儒道两家成为普世哲学?

(2018-09-14 18:02:18)
标签:

傅佩荣

信仰

文化

分类: 儒家

傅老师新书《先秦儒家哲学》傅老师新书《先秦儒家哲学》


“ 先秦” 是指秦始皇以前的春秋及战国时代,诸子争鸣、百家竞起,知识分子都在想办法化解时代危机。


到了西汉初期,《史记·太史公自序》引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已显示了只有六家思想可以传诸后世。

这六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不过,从今日研究哲学的角度看来,只有儒家与道家具备成为普世哲学及永恒哲学的条件。

这个条件包括三点,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

其中最难的是“建构系统”,因为它涉及一个“二加一”的结构。

“二”是我们已知的自然界与人类;

“一”是那作为自然界与人类的“来源及归宿”者。

这个“一”不能被证明,但必须被设定。


1/

简单说来,就是儒家的“天”与道家的“道”。

道家比较直接,以道为万物(含人在内)的来源与归宿。

儒家尊重传统,因而稍嫌复杂。

儒家的“天”有两个“不是”:

一、不是自然界,

不然孔子如何会说“知天命”与“畏天命”?

二、不是人,

因为人间只有天子。

这个天只能是也必须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对于这样的天,人有可知之天,它展示于个人对使命的自觉;

人也有不可知的天,它体现于世局的变化,个人只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相信“天”同时具有“可知与不可知”两面,正是世间一流哲学与正派宗教的共识。 

这种共识充分反映了人类在探索生命意义时的焦虑状态。

人生问题莫大于此。


认清问题所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儒家哲学既能认清问题又能解决问题。


2/

但新的难题是:儒家的真正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出发点, 孟子是中继点。

这两点形成一条直线。

以这条直线为立场,只要方向相同的就是儒家。

儒家又名“孔孟之道”, 可谓名副其实。


依此为准,则有三点反省:

首先, 荀子并非儒家。

荀子的年代大约晚孟子五十年,他对人性与对天的看法,完全偏离了孔孟思想。

孟子倡言“性善”,荀子特别写一篇《性恶》,其中四次点名孟子加以批判。

他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孟子的“性善”故意简化并曲解为“性本善”的学者。

孔子与孟子的“天”概念,来自《诗经》《书经》 的传统信念, 并与个人使命息息相关;

荀子特别写一篇《天论》,把天当作自然界及其客观规律。

在这两个观念上针锋相对,真是夫复何言?


其次,《易传》《大学》《中庸》是孔孟思想的“接着讲”,分别将其应用于:

一 、打通天地之道与人之道 ;

二 、培养合乎儒家理想的统治者 ;

三 、由安顿人类推而至于参赞天地之化育。

儒家哲学至此粲然完备。


再次,我们阅读儒家经典,不可能不参考历代学者的注解,但须慎思明辨。

理由很简单:自秦始皇以来,历代皆为帝王专制,学者不敢奢想以自由客观的心灵探求真理。

此所以谭嗣同所说,“二千年之政,秦政也;二千年之学,荀学也”。确有所见。


今日研究儒家,没有任何外在的约束。

这时需要的是一句话:以理性探讨真理。

理性尊重一切“有根据的、合逻辑的、可理解的”观点;

探讨依据诠释学的进路,辨明“究竟说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应该说什么”;

真理展现于开放的心灵,既能“以经解经”,又能“以经验印证经典”。


3/

我于2014年在台大哲学系讲述“先秦儒家哲学”的课程,之后把讲稿整理修订,编成本书。

本书依序介绍及评论儒家经典,如《论语》《 孟子》《 易经》《 大学》《 中庸》,同时也指出《荀子》的歧出之处。

至于个人学习儒家的心得,则见于再三解说“人性向善论”的详细内容。

言者谆谆,三致意焉,知我罪我,但求无愧于心。能使孔孟之道昌明于世,实深感荣幸。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何唯有儒道两家成为普世哲学?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何以今日哲学视角考量,唯有儒、道两家具备成为普世哲学、永恒哲学的条件?

儒家又称“孔孟之道”,孔子是出发点,孟子是中继点,那么荀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算真正的儒家吗?


在这本书中,傅佩荣教授将给你完整详尽的答案。

在这个学习儒家思想的黄金时代,傅老师跳脱“秦政荀学”的限制,不做“阳儒阴法”的妥协,以哲学理性、学术良知、传即所习的态度,完整呈现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与光辉。

真正好的哲学,是可以在生活中实践,并能带来巨大快乐的。


先秦儒家哲学已上架各大商城。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公号:傅佩荣国学馆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何唯有儒道两家成为普世哲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