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阅读练习 |
分类: 教育教学 |
(一)
(二)
(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槁:枯
B.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C.又从而庸之庸:归功
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节目:项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寒于水
B.又从而怨之
C.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3)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皆进学之道也。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
(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5)对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答案: (1)D.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译文: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
(2)D(A.介词,比/介词,对于。
B.代词,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介词,用/介词,在。
D.连词,均表转折。)
(3)例句: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都是进学的方法。
A.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在它的南北分界线上的,就是古长城。
(4)C
(5)D.第一段材料中只使用了比喻论证。第二段材料有比喻和对比论证。
译文:
(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二)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三)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
前一篇:《晏元献公为童子时》阅读
后一篇:九年级阅读《读书万卷始通神》
< 前一篇《晏元献公为童子时》阅读
后一篇 >九年级阅读《读书万卷始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