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考练习 |
分类: 教育教学 |
120.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明子出师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实际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于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父的一点情义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7.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3分)
8.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答:
(2)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答:
9.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3分)
答:
10.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5分)
答:
120.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7.
8.
(2)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9.
10.(5分)该題分层賦分。
(1)应该是明子出师。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明子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明子很聪明。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
示例二: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得到了师傅的赞许,明子比黑罐聪明,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老实,他也知道师傅是在考验他们。
第三层:理解深刻,能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全面阐述。
示例三: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伹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2)应该是黑罐出师。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黑罐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作适当分析。
示例二: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相信他今后—定能成功。
121.阅读《水浒传》部分目录,完成(1)(2)小题。(4分)
A.五台山 B.瓦罐寺 C.桃花村 D.五台山 (2)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有一百八样。”请结合第三回至第八回的内容,简要评述鲁达与其他梁山好汉的不同之处。(3分) 6.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结尾处写道:“有一天学术进步,这海底是要变为可以自由通行的。”如果有可能实现海底旅行,你最想亲历书中哪一个章节里的情景?请选择一项,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感受简要说明。(3分) A.《在海底平原上散步》 C.《沉没的大陆》 121.名著阅读(7分) 5. (2)与其他梁山好汉不同,鲁达几番与人争斗,皆因打抱不平。为救金氏父女,打死镇关西因而上五台山出家;为救刘太公女儿,痛打“小霸王”周通;为保护林冲,一路暗中相随,于野猪林出手相救。他虽然性急,但心思缜密;虽然粗鲁,但心地善良;他嫉恶如仇,是一个义薄云天的真汉子。 6. 示例二:选B。《价值千万的珍珠》这一节里,尼摩船长带阿龙纳斯三人来到印度洋的珠母沙,数以百万计的珠母在这里繁殖,场面壮观,他们还见识了洞穴里一只孕育着价值千万的珍珠的珠母,最后尼摩船长在黑鲨嘴下救起采珠人并送他珍珠。尼摩船长无与伦比的胆略和对一个落难者无私的帮助让我钦佩和感动,我希望在这里游览时能再一次感受到阅读时的那种激动。 示例三:选C。《沉没的大陆》这一节里,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在黑夜中来到了一个传说中沉没的古老城市的废墟,废墟上还有熔岩在喷发。一个古老的地名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回忆,在此陷入沉思。我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在广袤的废墟上思考悠久的历史和短暂的人生,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示例四:选D。《章鱼》这一节快要接近海底旅行的尾声了,在经历了缺氧的生死考验后,他们又一次遇到了危险,七只巨大的章鱼围困了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领大家与章鱼搏斗,一名船员不幸被章鱼卷走,船长流下了眼泪。读到这里,我觉得海底旅行是勇敢者的行动,我喜欢冒险,希望能感受那一份惊心动魄。 |
|
122.文言文阅读(12分)
【甲】宋买臣(节选)东汉 朱买臣,宇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新櫵,卖以给食。担来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
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大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
【乙】越妇言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而向所言者,蔑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 【注释】毋:wú,不要。经:上吊。乞:qì,给,蔑:消失。矜:夸耀。 18.用原文填空。(4分)
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文中“ 19.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释?(2分)
A.好读书 20.用自已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2分) 与买臣过苦日子→(1) →改嫁他人→(2) →上吊自杀 21.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羞。(4分)
答:
122. 18. (1)通达(贵)(2)仁者之用心(不忍〉(3)矜于一汩人(矜)
19. D 21. (1)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之后愈益疾歌。 (2)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 (3)羞于被买臣收留。 |
|
123.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实景赏析】前三联写眼前的景,行人的足迹、板桥上的白霜、山路上的落叶和明灭的枳花,构成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虚景赏析】尾联想象故乡的景,池塘里满是自在戏水的禽鸟,一派生机,表达诗人对故 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宋】程宿 短亭疏柳映秋千,马上人家谷雨前。 几树枪旗茶霍靡,一溪鳞甲水潺湲。 莺期别后闻余弄,蚕候归来见小眠。 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 【注释】程宿:衢州开化人,宋朝状元。霍:疾速的样子。弄:小曲。
【实景赏析】
【虚景赏析】 123. 17. 实景赏析:前三联写眼前景,短亭勻疏抑,茶树与溪水,莺韵与蚕眠,这些景象充满亲切闲适的生活气息。 虚景赏析:尾联想象西湖夜景,湖水空寂,月圆人缺,寄托着诗人对西湖的眷念之情。 |
124.小偷车夫和老头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木柈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象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啦?”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柈:bàn,大块木柴 8.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9.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6分)
10.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3分)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答: 11.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4分) 【附】杨絳《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凡年过去了,我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答: 124.答案: 8. 9. (1)“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想去,弄一些碎的。”从句中的副词“就”“又”可以看出,车夫盘算时机开口讨要木柈的奸猾,以及得寸进尺的贪婪。 (2)“丢了两块茎木袢!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车夫的话中有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他从容运用各种句式,显得居高临下,没有把主顾放在眼中,可以看出车夫的世故、精明. (3)老头与“我”说话时都是被动应答的,他们以为“我”多给了钱,却不敢贸然来问,一直等到“我”询问才应答,可见他们的诚实、本分。 10. 示例:前文的叙述描写非常简洁,这几句的擯描写却很细腻,使文章节奏缓慢有别。这段话还为下文事情的继续发展蓄势,让文章起伏有致。火光冲破黑暗与寒冷,让人安心,炉火爆炸的声音欢快喜悦,窗上的蒸汽朦胧而温馨,“我”的脸被火光映红,是全文叭一的亮色。寥寥数语描绘的H面,表现了 “我“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与满足,显得格外珍贵,令人感动。 11. 示例1:杨绛的“愧”打动了我。扬绛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善良不幸的老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这和老王对她的态度并不对等。当杨绛终于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她深深地自责,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在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写出自己的真实表现,她的愧怍、反思令人敬佩。 示例2:萧红的“愧”打动了我。箫红虽然自己处境艰难,但她却竭力帮助其他穷苦人。当善良的老人为一口食物向她感恩时,她羞愧当,觉得不该领受如此沉重的感恩,为自己无力帮肋他们自责羞恨。当萧红对老无所养发出反问时,我感受到了她伟大的悲悯情怀。 示例3:两人的“愧”都打动了我。杨绛对老王施与善意但保持距离,一朝惊醒,深刻自省,是知识分子坦诚的表现。萧红面对弱者,仲出援手却不自诩,受到感恩反而更敬醒自责,表现出最朴素真挚的道义担当。她们两人的“愧”都表现了最为珍贵的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