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考收藏 |
分类: 教育教学 |
109.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节选) 崔铁
注:絟:量才授官白:告诉内:同“纳”放进寻找太监的晚辈贾: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恚而语女曰:
予佐而贾:
(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固吝者何?
A.学而时习之
(3)翻译句子
公屡促之,必如约
呼而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4)从文中概括一则实例,并据此写出王忠肃公的优秀品质。
答案:
10、(1)怨怒 穿 帮助 交给
(2)C
(3)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
(4)他不为女婿谋京职,表现了他的刚正无私;他与友人交往,友人赠与他金子,他最终还给了友人的两个侄子,看出了他的廉洁.
110.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
(1)写出本文题目的好处
(2)简析第三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概括第三段第四段中有些人“获取文化资本”的两种做法。
答案:
11、(1)点明论题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新时代阅读是越多越好吗?
(2)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的观点
(3)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这说是一种“阅读表演”.
111. 《<论语>十二章》、《诫子书》阅读练习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5.用“ ”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2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博学而笃志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4分)
答案:
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
16.(1)坚定
(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
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18.
静
19.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4分,言之有理即可)
112. 减字木兰花竞渡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6.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首词描会的是
7.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主说理由。(4分)
答案:
6.端午【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题目是“竞渡”,契合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深深杨柳”也说明树荫浓密,暗示着夏季。
7.(1)有道理,“冲”比“飞”好。“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解析】此题考查对字词的赏析能力。首先要能辨别两字之间不同的表现力,其次更重要的是要把两个字分别放在上下文中去体味推敲,看哪个字更能符合全诗豪迈有气势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