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林横扫百年红学
陈林横扫百年红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51,381
  • 关注人气:3,9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诗人穆旦:走向上帝——穆旦对艾略特宗教思想的接受(二)

(2007-01-28 02:18:45)
分类: 纪念伟大的现代派诗人穆旦
纪念中国最伟大的
现代派诗人穆旦
 
第四章 走向上帝
——穆旦对艾略特宗教思想的接受
 
作者:陈林

从个性体验出发寻求拯救
从前面文章的分析和论述中可以看到,穆旦在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一直以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和作品作为核心资源。接受艾略特的诗学理论使自己的创作“现代化”,大量地借鉴与化用艾略特诗歌中的词汇、意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这在一定意义上对于穆旦来说只是表面的现象。

从这些表面的接受发展到对艾略特的思维方式的接受,才是更为内在和深刻的。具体而言,艾略特对“智性”的强调使穆旦一直保持着对现实人生的密切关注和哲理思考;艾略特的词汇、意象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使穆旦有了崭新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法。因此,当艾略特的宗教意识在穆旦的诗篇中得到响应时,可以说这是具有代表性、结果性和必然性的。

穆旦的诗歌中较早表现出宗教意识的,是写于1940年的《蛇的诱惑》(前文通过分析已经指出,这首诗较多地受到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影响)。

在这首诗里,穆旦以《圣经·创世纪》中“蛇的诱惑”为典故,将阿谀、倾轧、伪善和平庸无聊的小资产阶级生活比喻成一种“放逐”,即放逐到充满“贫穷,卑贱,粗野,无穷的劳役和痛苦”的“亚当后代的宿命地”之外(2),表达了是在垂死的小资产阶级世界中享乐,还是投入苦难的现实进行斗争的困惑。诗中虽然出现了“伊甸园”、“撒旦”、“蛇”、“放逐”和“智慧的果子”等基督教里的意象,但它们主要是作为文学上的比喻来使用的,宗教还没有成为穆旦的内在需求。
 
 
及至1941年的《我向自己说》(3),穆旦开始向“上帝”喃喃自语。从作品的内容来看,诗人(即诗中的“我”)已经在现实社会中遭遇了“无数的绝望”,认识到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而我匍匐着,在命定的绵羊的地位”。
 
但诗人并不象《圣经》中的约伯一样虔信着上帝,默默忍受着苦难,而是在用反语向“上帝”说气话,控诉着使生命变质,使爱情缺陷,使纯洁冷却的现实社会的残酷,诗人“仅存的血正恶毒地澎湃”。

穆旦写到:
 
 
“我不再祈求那不可能的了,上帝,
当可能还在不可能的时候”,
 
 
比较艾略特在《灰星期三》(1930)中的自言自语:
 
“因为我不再希望重新转身
因为我不再希望
因为我不再希望转身
觊觎这个人的天赋和那个人的能量
我不再努力为得到这些东西努力
(为什么年迈的鹰还要展翅?)
为什么我要悲伤
那寻常王朝消失了的威力”(4)
 
可以看出二者在语意上的类似(5)。

一般认为,《灰星期三》标志着艾略特最终转向天主教。很巧的是,穆旦正是通过对《灰星期三》的借鉴而走向上帝的。
 
《祈神二章》(6)(1943)更明显地受到了《灰星期三》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看见他/如果我们能够看见”,这两句诗显然借鉴了艾略特的“因为我不再希望转身/因为我不再希望/因为我不再希望转身”,不但在句式上借鉴,同时也象后者一样在诗中重复出现,强化着诗人的愿望。
 
艾略特诗中的上帝是永恒的化身、万物的主宰、寂静的道的中心,世间的一切(包括“我”)都是摇晃的光芒,都毫无价值。艾略特已经找到了作为安身立命之处的上帝,因此不再希望转身,追求那些尘俗的力量和荣耀。他甚至“对事物的现状感到欢欣”(7),因为上帝会安排好一切,教我们坐定。

穆旦诗中的上帝是万物的主宰、最后的欢笑和哭泣、唯一真实的灵活的源泉,是我们倦了以后渴求的慈爱的胸怀,人世各样的尊贵和华丽不过是我们片面的窥见,而我们不过是一些虚无的黑影,黎明将使我们消失。

穆旦在诗中对上帝极尽礼赞,但反复出现的“如果我们能够看见”表明,上帝是远离人世的,是与诗人相隔阂的。艾略特虔诚的祷告使自己安详畅快,而穆旦焦灼的祈神则强化了诗人对现实绝望的情绪。

从艺术上来看,《灰星期三》形象丰满,是艾略特艺术和思想的双重代表作;《祈神二章》则多结论式的断语,热切然而流于枯燥,思想的力量掩盖了艺术的闪烁。
 
从《忆》(1945)开始,上帝已经自然存在于诗人的心中,倾听着诗人孤独的思考,吸取着“我”的伤感和赞美。

“在过去那些时候,我是沉默,
一如窗外这些排比成列的
都市的楼台,充满了罪过似的空虚,
我是沉默一如到处的繁华
的乐声,我的血追寻它跳动,
但是那沉默聚起的沉默忽然鸣响,
当华灯初上,我黑色的生命和主结合” (8)。

这样的诗句,很有《圣经》中《诗篇》和《传道书》的风格,诗人仿佛已经成为主的信徒。难以确指这首诗受到了艾略特哪部作品明显的影响,但是可以说,穆旦在这首诗里表现出来的宗教情绪,应该是艾略特诗篇潜移默化的结果。

与艾略特不同的是,黑色的生命与主结合对穆旦来说是“更剧烈的骚扰”和“更深的痛苦”,因为诗人认识到,虽然“我”已经对现实感到悲哀与绝望,上帝却不能将“我”拯救出“现在”,上帝因为“我”的失败而“放大光彩”,他的万能对“我”来说是一种刺痛的嘲笑。这样的情绪跟虔诚的基督徒相去甚远。

穆旦最重要的一首长诗《隐现》(9)(1947),同样受到了《灰星期三》明显的影响。其中《合唱》部分就是取自《祈神二章》。有趣的是,这种“组装”的创作方法,也是艾略特的拿手好戏。

艾略特谈到《灰星期三》的创作时说:“它先是一些单篇诗歌的集合……,然后,我逐渐把它们当成组诗,这确实是诗歌创作中我的大脑工作的一种方式,东西先分开写,然后寻找把它们融为一体的可能性,加以修改,最后在某种程度上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10)。

不知道穆旦的创作构思方法是否从艾略特那里获得了灵感,总之“组装”的手法也为穆旦所采用(11)。

与《祈神二章》不同的是,《隐现》艺术地展示了诗人思考的过程,而诗人思考的范围相当广泛:生命、爱情、自由、传统、现代、现实和战争等等,诗人仿佛在所有这些领域里向上帝——“我的救主”祈祷和控诉。将上帝当作救苦救难的万能者,看成凡人安身立命的归宿,这种思想情绪及其表达无疑受到了《灰星期三》的影响。

然而《隐现》的主题并不指向对上帝的礼赞,而是借用了上帝的视角,对生存的种种冲突与矛盾进行超越表象的哲理思考;并且,当诗人取诗题为“隐现”,在诗中呼喊“让我们看见吧,我的救主”和“让我们听见你流动的声音”时,可以看出他并不相信上帝真正存在。穆旦的祈祷更多地是一种艺术手法,用来强调现代人无法解脱的现实和精神的困境。

在穆旦创作的150多首诗中,宗教诗或者说带有宗教色彩的作品所占比例是很少的。但它们在穆旦的心路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作品还成为穆旦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多多少少都有艾略特诗歌的影子,表明艾略特对穆旦的影响的确是内在而深刻的。这种影响的实质就是以真挚的感情,突出地表现生活在没有秩序、没有意义、没有美的世俗社会里的现代人的空虚恐怖感,探讨痛苦的寻求拯救的主题。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称赞艾略特的诗歌“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非凡的自制力,毫无陈腐的情感,着意于事物本质的探求,严峻、坚实、淳朴,不时为具有奇迹和启示的永恒宇宙突然放出的光芒所烛照”(12),这多少可以用来概括穆旦诗作(尤其是其宗教诗)的艺术特色。
 
 
注释略

(未完待续)
 
 
纪念中国最伟大的
现代派诗人穆旦
 
 
研究综述
 
)()()(
 
 
第一章:新诗荒原上的雷鸣
)、()、(
 
第二章:寻求现代性
)()()()()()(
 
第三章:中国式的普鲁弗洛克
)()()()()()(
 
 
第四章:走向上帝
)导言
)从个性体验出发寻求拯救
)穆旦精神世界的四大支柱
)反传统和全面西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