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国务院宣布设立雄安新区,这个概念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有“华北明珠”美誉的白洋淀被环绕其中,据悉,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是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工程。
再过一周就是五一小长假了,每到这个时节,白洋淀总是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碧波荡漾的淀面上,水鸟飞翔。趁着白洋淀还未动工,京津冀的朋友们,不妨赶紧看看“雄安新区”巨变前的自然美景,感受一下白洋淀渔民的风土人情吧~
千百年来谁不说这一带是北国江南,在这河北的平原有这样一个大水淀,环绕着水淀,有一条大堤,春夏两季有了个西湖的颜面,荷花淀的荷花看不到边。驾一只小船到中间便像入了桃源……
这是乡土作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一片淡水湖泊,位于保定以东45千米,是北京、天津、石家庄中间腹地。
白洋淀地处九河下梢,风景如画。它是鸟的故乡、鱼的乐园、水生植物的博物馆。
每临春夏时节,苇塘纵横,荷花竞放,烟波浩淼,水天一色。
男人们下河捕鱼捞是养家糊口,女人们织网编蓆养儿育女,世世代代靠着这片水域繁衍生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生存环境,养育了一方纯真朴实的民风乡情。
今天,让我们跟随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泥鳅张,走进这片世外桃源......
光阴似水,转眼中年。画忆故园的一草一木,不禁思绪万千。那些即将消失的美好印记,也只能在笔底留痕了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70后,童年的纯真如水一样清澈。小时候一张纸片、一块泥巴、几根柳条,都可以带给我们足够的快乐。
如今,从孩子群里出来做了长辈。蓦然回首,却发现一路风尘过后的心底,仍抹不掉那难以割舍的情牵。
乡情、亲情、豪情,交融一起,描绘出一幅幅诗意般的画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洋淀的孩子们水生水长,和“嘎子”一样,感觉都透着那么点灵气。钻芦荡、掏鸟蛋、下水游泳、摸鱼摸虾,在这个天然的芦苇大帐篷里,充满着童真与快乐。
爆米花,小时候的奢侈零食之一。爆米花大叔的出现,街头巷尾就会排起长队。爆米花出锅的时候,孩子们离得远远的,捂着耳朵。
鸡里蹦,是一道非常有名的白洋淀菜。即鸡肉炒虾仁,由白洋淀活蹦乱跳的大青虾,配上新鲜鸡肉而得名。传说乾隆对此菜大加赞扬,味道那是杠杠的。
小时候,全家人的衣服从头到脚、一针一线都是老人们亲手缝制。一顶帽子、一个裤头、一双布鞋,全部的制作工艺是那个年代难以忘却的记忆。那是唯一的,也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
如今,会做针线活儿的女人寥寥无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以持家、俭以养德的生活习俗已经渐行渐远。
小时候,水乡农村土灶上的鱼米之香,渔村夕阳下的炊烟袅袅,俭朴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一日两餐,和各种花样的粗粮细作。
在我小时候,做饭是一家人一起动手的活儿。抱柴、烧火、淘米、洗菜,各司其职,孩子们从小就是围着锅台转的。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乡间的土灶越来越少,家常厨艺近乎失传。
几乎所有白洋淀水乡民居,都是顺地依势而建,伙院儿、伙墙、穿堂过道,曲折迷离的小胡同……成为这一带特有的地域标志,逐渐形成“伙院群居”的格局。
船是白洋淀水乡的必备,人们出行全靠木船。随着故园的巨变,一些村落被连上了公路,这些承载了上千年文明的交通工具,也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唯一的功能是旅游载客,曾经代表着独特地域交通文化的船,变作“画里行舟”了。
以上内容摘编自学苑出版社“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水淀留痕》。
五一小长假,就到白洋淀实地探访一下吧~
“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以绘画为主、文字说明为辅的形式,记录全国各地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名城名镇、古村落街区、古建筑等文化遗存,以及各地各民族有特色的风俗礼仪、生活方式或生活场景等。
该丛书入选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每册收百余幅手绘写生画。目前已出版60余册,计划在3年内出版150册。
学苑出版社 出品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