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发狂】苦过的天空——罗曼·波兰斯基传(5)

(2009-09-23 16:28:58)
标签:

罗曼·波兰斯基

人物

传记

苦过的天空

导演

娱乐

分类: 好莱坞大导演系列

【电影发狂】苦过的天空——罗曼·波兰斯基传(5)第二章:学生时代

求学

在波兰的罗兹市,波兰斯基同样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在罗兹的电影学院里他开始接受各种关于电影的培训,其中还包括长达一年之久的“静止摄影”学习。起初的时候,波兰斯基坚持要求跳过这一学习课程(因为之前他自己已经自学过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经常借用朋友的机器进行实践),但他的老师却很固执地坚持要他学习。在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对这方面知识认识的不足,同时也十分感激老师当初的那份固执。正是因为很好的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他才能够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创造上伟大的成就。

波兰斯基从最初来到罗兹电影学院至他制作第一部带有个人特色的电影之前,一共完成了8部35毫米短片。通过在学校这一阶段的学习和之前的人生经历,再加上波兰斯基本身的天赋,即使是这些只有几分钟时长的学生作品,也有很强的观赏性。波兰斯基刚刚开始从事电影事业的道路并不顺利。

 

在1955年,他在克拉科夫市以自己那次“买自行车”被袭的亲身经历为题材拍摄了一部彩色短片,但是在实验室进行后期处理的时候出现了意外,以至这部影片最终也没有制作完成。波兰斯基正式完成的第一部影片是1957年摄制的《杀人者》(Morderstwo),全片只有三组很简单,但又充满艺术气息的镜头。1)在一个黑暗的房间中,门被轻轻的锁上,一只神秘的右手慢慢伸向一个躺在床上熟睡的人的身上。2)神秘人手持尖刀,在那个熟睡的人的胸前用力的插了进去,伴随而来的是一声惨叫。3)这个神秘人转过身来,身穿军用短上衣,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脸上露出丑陋的笑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纳粹或者秘密警察的形象。慢慢的,这个人从来时的地方退了出去,最后传来的是关门声。

 

【电影发狂】苦过的天空——罗曼·波兰斯基传(5)这部影片看上去略显简单,是波兰斯基的一部带有实验性质的作品,但这三组镜头却充满了悬疑色彩,人们在观看的时候很容易被其中的氛围所吸引。虽然时间非常短,但这部作品却带有非常明显的波兰斯基的个人色彩――影片开始与结束几乎都是在相同的画面中完成。有趣的是,除了影片《唐人街》(Chinatown)与《第九道门》(The Ninth Gate)之外,波兰斯基几乎所有的影片都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影片结束时的框架与开始时的几乎保持完全一致,或者影片结束时的场景也几乎与开始的场景完全相同。《两人男人与一个衣柜》(Two Men and a Wardrobe 1958)一片中,两个男主角在影片开始时扛着柜子从海边出现,而在影片结束时也依然是扛着柜子在海边消失。

 

【电影发狂】苦过的天空——罗曼·波兰斯基传(5)在《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 1962)一片中,那对婚姻并不幸福的夫妻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出现在一条乡间的高速路上,而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的场景依然是那条相同的公路,只不过这时候他们是背对着我们在一个十字路口分开,影片留给观众更大的想像空间,去为他们设想各自的将来。

波兰斯基喜欢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将观众再带回影片初始的地方,这样更容易让观众看到片中各角色人物转变的对比。《魔鬼怪婴》(Rosemary's Baby 1968)影片开始和结束时镜头出现的都是纽约达科塔公寓大厦那个哥德式的房顶,《钢琴师》(The Pianist)则是以瓦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用钢琴演奏肖邦的曲子作为影片的开场及结束。这种设置很容易让观众自己去判断片中的人物与影片开始时相比,有了哪些改变,观众也更愿意通过这种比较联想到之后将发生的事情。波兰斯基并不喜欢在影片中给观众造成一种“命令”的错觉,他更不喜欢将说教融入到自己的片中,他希望观众自己去想像,自己去理解。波兰斯基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创作之中,决心如同当初放弃宗教信仰时一样的坚定。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苦过的天空——罗曼·波兰斯基传(1)

苦过的天空——罗曼·波兰斯基传(2)

苦过的天空——罗曼·波兰斯基传(3)

苦过的天空——罗曼·波兰斯基传(4)

波兰斯基新片《捉刀手》第一版预告出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