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户1245487902
用户124548790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1,874
  • 关注人气:64,5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澳洲乱世情》——鲁赫曼的七年之痒

(2009-03-10 10:38:31)
标签:

电影

澳洲乱世情

拧巴

红磨坊

鲁赫曼

娱乐

mr.

olympia

wonder

studio

分类: 因克林影评屋

巴兹·鲁赫曼的《红幕三部曲》里有着对古老风尚的迷恋,同时却又充满后现代澎湃的激情,让人耳目一新。在影坛,鲁赫曼这种能让人“嗨”的迷幻风格可谓独树一帜。

鲁赫曼的风格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渐入佳境,《红磨坊》时推入巅峰。本身产量不高的巴兹·鲁赫曼却在结束《红幕三部曲》后沉寂多年后,高调尝试了西部风情片《澳洲乱世情》。我猜想,保不齐人到中年的鲁赫曼琢磨:该是让自己个儿拿个小金人儿的时候了。可惜的是,获奥斯卡提名的是他做服装设计师的老婆。

尽管他之前回应媒体时说,《澳洲乱世情》将如《乱世佳人》《巨人》和《走出非洲》等影片般场面壮观宏大,影迷却始终对这种全天下独一份儿的“红幕”风格备加期待,巴望着看看这哥们儿这回能鼓捣出啥子花样来……

 

《澳洲乱世情》——鲁赫曼的七年之痒

 

香奈儿五号&七年之痒

作为导演,鲁赫曼产量实在不高,平均四年一部电影。要是做鸡,他早被杀了。《红幕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红磨坊》上映之后,鲁赫曼这厮居然长达七年没有新的作品诞生。影迷却依然沉浸在《红磨坊》带来的华丽复古风尚里不能自拔。

鲁赫曼说话算话,《红幕三部曲》果真只有三部。《红磨坊》下线后,关于鲁赫曼下一部影片的传闻很多,可就没一个靠谱儿的。

到了2004年,鲁赫曼再度回到了公众视线。

鲁赫曼应香奈儿之邀拍了《五号电影版》(N° 5 the Film)的广告片。尽管这个广告片只有两分钟的长度,加上不紧不慢的片尾卡司才凑够三分钟的时间,却花了好几百万美元!要知道,如果换算成影片长度,那将是预算不啻于《红磨坊》的大制作!

这个广告的片场完全可以用恢弘来形容。广告里的女主角是香艳的妮可,跟她对戏的是巴西演员罗德里戈·桑托罗。鲁赫曼依旧以一种唯美华丽的格调去展现一个痴情男人对梦中女郎的窥觑与想往。鲁赫曼刻意仿效了《罗马假日》的经典桥段,浪漫的邂逅,遥不可及的迷恋,让人被那种浪漫的情调迷倒。

这是妮可跟澳洲老乡鲁赫曼继《红磨坊》后的第二次合作。人们再度对鲁赫曼的迷幻风格痴狂不已。可惜的是,鲁赫曼似乎自知《红磨坊》不光是别人无法超越的巅峰,对他自己也是如此。他不再碰这类题材了。

这一晃就又是两年光景。

2006年10月,巴兹·鲁赫曼的新片《澳洲乱世情》启动了。鲁赫曼要打造自己的澳洲题材史诗巨片。

妮可的华贵气质与鲁赫曼的华丽气质不谋而合,加上俩人是老乡,所以《澳洲乱世情》的女主角非妮可莫属。

影片开拍前,身形彪悍,极富澳洲壮汉气质的拉塞尔·克洛也有意参与这台精装大戏。可惜福克斯公司向来不敢冒险拍摄超大预算的影片,对鲁赫曼也不例外。因预算有限,身为奥斯卡影帝的澳洲影星拉塞尔·克洛只好出局。

最终男主角的名额给了大众缘儿不错的偶像派澳洲男星休·杰克曼。关于杰克曼入伙还有个段子。据说,受鲁赫曼指使的妮可在超级杯的派对上牺牲色相拉拢休·杰克曼入了伙。当时二流影星杰克曼一头雾水,想先瞧瞧剧本再说。妮可都没看过剧本呢,哪能轮得到他?更何况,在牛人鲁赫曼的概念里,彪悍的人生不需要剧本。于是,妮可拿出鲁赫曼的名头作诱惑,把没准主意的杰克曼动员入了伙。

休·杰克曼身材修长,虽然演《X战警》系列的时候把身板儿练结实了,但怎么看都没有澳洲牛仔的粗犷与豪放。他的俏皮气质跟妮可的贵妇气质组合在一起其实并不登对。拉塞尔·克洛虽然个子矮点儿,咋说有股子大老爷们儿的糙劲儿,他跟妮可才称得上是“豺狼配虎豹”的一线组合。可惜预算差钱儿。

不论如何,在准备了半年后,《澳洲乱世情》于2007年4月正式开拍。鲁赫曼总算给了他的死忠们一个交代,尽管光是前期拍摄就花了足足九个月的时间。

 

百拧成筐

鲁赫曼的《红幕三部曲》多少带有一些寓言味道,加上华丽的制作包装,影片得以迅速征服世界。《澳洲乱世情》的故事走的却是最典型的“学院派”路线,可鲁赫曼又不可能完全抛弃植根于自己血脉的导演风格去另辟蹊径,所以片子的基调和故事捏在一起看起来有点儿拧巴。

最大的拧巴在于本来一个正剧在鲁赫曼的导演下成了一出喜剧。《红磨坊》故事上的成功在于喜剧段子加深了对主人公性格的塑造,继而让悲剧结局有了更多空间释放。《澳洲乱世情》里又用了这种方式,妮可演的英国贵妇一举一动都要起到搞笑的作用。但故事整体要借一系列人为的灾难来抨击人性的贪婪,歌颂一种质朴与纯真,还要用浪漫爱情打动观众,捎带脚得展现出“为澳洲土著人民谋幸福忽而黑呦”的宏大主题。鲁赫曼却偏偏在悲剧里加了喜剧段子,往咸口的菜里加了糖。

这样一来,咸口甜口都不是,片子彻底拧巴了。

按说《澳洲乱世情》的主题很好,故事也很感人。鲁赫曼想借白人奴役土著人,日军残骸地球人的寓言来展现对人性的反思。但鲁赫曼的表现手法过于商业,远不及他的澳洲老前辈彼得·威尔的文艺路线来得深刻。彼得·威尔的《最后大浪》手法神奇,堪称反映澳洲问题的典范。

除了轻佻的喜剧段子拧巴外,英国贵妇与澳洲牛仔的文明冲突也并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倒是觉得拥有一口好牙的英俊小生休·杰克曼表现出来的野性难驯十分造作。由于剧情俗套,人物性格造作,因而爱情戏也显得平庸稀松。这些令影片主题传达的人文思想变得不咸不淡,大打折扣。另外,在戏虐的情调下,一千多头奔牛也成了壮观的道具,没能通过人对牛的思索再现《与狼共舞》那种浪漫、野性与深刻。

其实,《澳洲乱世情》的拧巴是投资方、导演和观众三方面的共同拧巴。对于投资方福克斯公司来说,鲁赫曼每部片子预算都飞涨,拦也拦不住。保不齐这部大手笔的《澳洲乱世情》会不对观众胃口,票房打了水漂。于是,福克斯公司努力压低预算。对鲁赫曼而言,他不愿走从前略显山寨的实验影片路线,想努力蜕变成为具有人文气质的一线大导演。而对观众来说,鲁赫曼这个名字则代表着时髦、风尚与华贵,他的片子总会有惊喜。

这样一来,《澳洲乱世情》的定位就发生了错乱,显得有些拧巴了。

 

凉拌什锦

鲁赫曼没有食言,《澳洲乱世情》里的的确确有着《乱世佳人》《巨人》和《走出非洲》等影片的经典元素。

片中女主人公莎拉从孤傲冷漠到亲历亲为的性情转变,很像《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此外,莎拉苦心经营农场,与心狠手辣的暴发户较量的段子则与《巨人》似曾相识。而片中淑女莎拉与男主人公——“牛仔”的罗曼史,以及对土著人的认知,都有《走出非洲》的影子。

不同的是,《澳洲乱世情》这个拼盘儿的命运远没有那几部影片那么好,充其量算个凉拌,连热炒回锅的动作都没有。《澳洲乱世情》受到的最大肯定不外乎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这一项提名。该片票房也并不风光,全美票房不足5,000万美元,海外票房勉强够1.4亿美元。

《澳洲乱世情》的预算是7,800万美元,其实比《红磨坊》的5,250万美元多不了多少。但要知道,《红磨坊》是部十分商业的电影,《澳洲乱世情》的故事则显得文艺了许多。所以,可以说《澳洲乱世情》不论按文艺片还是商业片看,都算大制作。

但为什么鲁赫曼努力仿效的那三部史诗片名利双收,他精心打造的《澳洲乱世情》就不温不火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本着科学的精神仔细分析。

《乱世佳人》《巨人》跟《走出非洲》这三部影片确实牛逼,但它们都有着很浓的艺术气质,商业味儿其实并不强。这些佳片打动人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严谨的艺术。

想当年,大卫·塞尔兹尼克为了证实自己不是小白脸儿,求爷爷告奶奶使劲儿给《乱世佳人》拉投资。他本着理想主义和上的伟大精神让片子从里到外都完美得直往下掉渣。影片从筹备到完成耗时数年。可谓几经周折,历尽坎坷。其间导演维克多·弗莱明、主演费雯·丽,甚至摄像师都跟塞尔兹尼克翻过脸。可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塞尔兹尼克的这股子“轴”劲显示出了可怕的力量。《乱世佳人》经过几次修改和补拍,于1939年公映。看似豪赌的《乱世佳人》以一种反工业化的制作模式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可谓名利双收!

1956年上映的影片《巨人》预算同样不低,高达540万美元。这部影片的故事时间跨度很大,片子也足有3小时21分钟之长。通常这样长的影片很难把观众留在座位上,场次也非常受限。美国不按片长收门票,所以场次受影响的话,上座率必须得高。好在伊丽莎白·泰勒和詹姆斯·狄恩的演技出色,观众缘又好,加上片子本身非常细腻,因而得以实至名归。

1985年上映的《走出非洲》同样有这种作坊式的精神。该片预算3,100万美元。主演有梅丽尔·斯特里普和罗伯特·雷德福这两个演技派巨星。片子在非洲肯尼亚取景,画面唯美。尽管如此,在商业片的狂轰滥炸之下,这样的故事片很难有好的票房表现。幸好该片包揽了十一项奥斯卡提名,成了年度风云影片,极大程度带动了影片票房。

实际这类成功谈不上复制,毕竟凭的都是一种“正统”的“学院派”气质。1996年,安东尼·明格拉执导的《别问我是谁》的成就甚至盖过了《走出非洲》。《别问我是谁》获得了十一项奥斯卡提名,包揽了其中九项大奖!

综上所述,尽管鲁赫曼嚷嚷着要搞文艺,受奥斯卡待见的余地却不大,因为毕竟是炒别人的冷饭,而且创新得并不恰当。此前他搞的《红磨坊》原创性很强,获得了八项奥斯卡提名,拿了俩设计类小奖。

 

混合沙拉

尽管鲁赫曼做凉拌菜的时候用了别人的菜谱,但沙拉酱总不能都用人家的吧。毕竟人家不能调好了撂那儿搁着,让你直接拿了就往盘儿里倒。就算在超市买了沙拉,直接倒也太家常了,何况江湖上还有鲁赫曼这一号,不是吗?

所以,我们再来看看鲁赫曼调料的具体成分。

和鲁赫曼执导的其他影片一样,《澳洲乱世情》里借用了一些前辈的经典元素。

第一,当仁不让是瑟吉欧·莱昂内的特写镜头!莱昂内老先生的《镖客三部曲》影响了大批电影人,更影响了西部片的风格走向。此后要是不按莱昂内的路子拍,西部片就没个看。但大家都一样了,观众老看就腻了。所以西部片没落了。

西部片作为一种类型片殉了,但莱昂内的风格没落伍。不仅没落伍,还屡试不爽。昆汀就是莱昂内的坚定追随者。如果说昆汀是“黑暗派”的追随者,那么鲁赫曼就是“光明派”的走狗。尽管俩人都受莱昂内影响很深。

鲁赫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便有着强烈的莱昂内痕迹,枪战戏和特写画面都是莱昂内的风格。《澳洲乱世情》里,休·杰克曼扮演的牛仔出场时,帽檐低垂,仅露一只眼睛的面部特写完全是《镖客三部曲》里乔的翻版。值得一提的是,休·杰克曼的眼睛居然也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别无二致。

此外,呼呼作响的风车、广袤土地上的风尘和枪战时的特写镜头悉数出自莱昂内的电影。

尽管这剂调料产自意大利,却像原产于中国的柿子一样,全地球的人都在用,用了都说好。

第二,影片以男孩纳拉的视角审度白人之间为了利益的明争暗斗,增加了抨击社会状态的力度。这个叙事手法其实不是电影人首创的,很多文学作品都用过这种方法,电影里也有很多经典影片在用。比如1962年的《杀死一只知更鸟》,1973年的《蜂巢精灵》和近些年的《潘神的迷宫》等等。

《澳洲乱世情》则比较接近西班牙电影《蜂巢精灵》。《蜂巢精灵》中的小女孩看了电影《科学怪人》后,模糊了现实与童话的世界。《澳洲乱世情》中的小男孩纳拉则始终想象着莎拉口中影片《绿野仙踪》里的魔法世界。

这味调料古老而久远,却味道不俗。用儿童视角看待成人世界的贪婪、自私与冷漠无情是最有力的。眼睛硕大的男孩纳拉也成了该片一大亮点。

第三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男孩纳拉与老板太太莎拉相遇的段子里,窗前飘动的窗帘有点儿《小飞侠》的影子;拿着煤油灯,一身古典装扮的妮可又让人想起了《小岛惊魂》;牛奔的场面容易让人想起《与狼共舞》;云海里日军轰炸机屁股的画面让人想起了《珍珠港》……

所以,到底有没有这个第三,我也不确定。可以确定的是,鲁赫曼在沙拉酱的成分上尽力了。他甚至在正片开始后不久就渐渐放弃了招牌式的MV剪辑风格。由于缺乏室内戏,鲁赫曼标志性的华丽灯泡也没有派上用场。

当然,鲁赫曼配的沙拉,自己的独家配方还是有的。

首先,片头和片尾的字体是鲁赫曼的招牌风格。鲁赫曼生于电影世家,儿时对电影充满迷恋。因此,鲁赫曼惯用一种古典的华丽美感来为自己的片头片尾装修。《澳洲乱世情》同样如此,很复古的感觉。

其次,影片开场时明快而流畅的剪辑风格同是鲁赫曼的招牌手法。尽管这样的手法放在这样一部影片里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鲁赫曼却乐此不疲。

再次,片中唯美的风格也是鲁赫曼的金字招牌。有股子《奇幻嘉年华》味道的布景和巴黎古典时尚风格的服装自然不必多说。画面里,澳洲蓝紫色的天空色彩浓烈,甚至让人想起了1958年的彩色大片《南太平洋》。

第四,妮可与混血男孩纳拉对视的画面再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角在水族箱两侧相视的经典镜头。这个桥段果然屡试不爽,也成了《澳洲乱世情》里的一个亮点。

最后,片中卡通片里才有的夸张表情同样是鲁赫曼的实验产物。鲁赫曼的《红磨坊》便是靠这招行走江湖的。不过这招对《澳洲乱世情》来说是个双刃剑,削弱了影片的经典气质。

沙拉酱里属于鲁赫曼自己的配方大致就这么多了。

综合来看,沙拉调得风味独特,口感强烈。可惜就是有那么点儿过犹不及。

 

尾声

能够看出,鲁赫曼在《澳洲乱世情》上下足了功夫。他用自己的电影语言对这一类型片进行了再包装和重新演绎。导演手法上,鲁赫曼放弃了一些《红幕三部曲》里的东西,但显然他的风格在这种类型片里显得有些另类,致使口碑和票房未能打破预期。

尽管《澳洲乱世情》在华丽、戏虐的外壳下,未能复制出那些优秀影片的经典气质,但影迷记住了上千头奔牛,记住了妮可露乳沟的晚礼服和粉色镶边旗袍,记住了休·杰克曼的伊斯特伍德模仿秀,记住了“失窃的一代”,记住了日军扩张地盘给澳洲人带来的灾难,记住了人性的贪婪、公平与现世报……

这,就足够了。

作者:Mr. Olymp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