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看《奋斗》,虽然不太认同这部号称国内最好青春偶像剧的说法,但还是坚持看了下来,现在我尝试着把这部电视剧各种元素单挑出来加以分析,也算是我看完它的一点感想吧。
编剧和语言风格:听说写这部电视剧的编剧是石康,先姑且不说他这个人怎么样,对他的写作还是比较肯定,《大腕》让我开始去关注他,他是北京人,生于196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1993年起写作至今,著有长篇小说《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塌糊涂》(合称“青春三部曲”)及《在一起》《激情与迷茫》《心碎,你好》;随笔集《鸡一嘴鸭一嘴》《北京姑娘》;电影剧本《大腕》等。《晃晃悠悠》让石康一举成名,此后出版的《在一起》《激情与迷茫》《心碎,你好》却让他背负骂名。
石康的语言风格让人难忘,并且已经没有悬念的独树一帜,这是一种特有的贫嘴和风趣。石康的语言是一种在烈日和暴雨下仍然打哈哈硬抗的坚强,但外表坚硬而内里柔韧,如同《奋斗》里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外表都如此坚强好胜,但内里,却无不柔软如纱,细腻如丝。
这是一种引人入胜的语言,无论是正襟危坐的场合还是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石康的安排都很到位和合适。石康的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基本可以概括为小可怜、混蛋腔和贫嘴腔等几种。《奋斗》基本把石康小说中的语言鲜活的再现,并且完全起到了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理应起到的作用——这一点,我可以从我的记忆中搜寻到很多相关的痕迹,非常之多。从另一方面说,这是一种不大负责任的态度,相当于自我抄袭——但说实在的,这种有趣的语言,理论上当然应该妙趣横生层出不穷,可实际上创作起来却相当费神。单从《奋斗》的剧本语言而言,它的灵魂很鲜活。
可以说,在语言方面,《奋斗》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硬伤,即使挑剔的人来评判想要找到一些瑕疵也不容易。而事实上,电视剧在情节发展进入间歇期和苍白期的时候,语言几乎成了唯一可以让人回味的东西,生活本身是如此的让人疼痛并欢喜,老实说就是石康这种北京语言风格让我一直坚持看这部剧,剧情如何不说,但展现了剧中这群人的聪明、幽默,甚至坚强、勇敢乃至进步,让人回味。
导演和剧情内容:本剧导演赵宝刚,被称为中国第一电视言情剧的导演。也许80年代后的人不太熟悉,但赵宝刚在20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留下了一行闪亮的足迹足以能让你知道他是谁:一部使之万人空巷的《渴望》,经典的《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像雾像雨又像风》,还有无法超越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别了,温哥华》……
这部剧定位为青春偶像,除演员选择外,奋斗的人物生活状态实在没有体现,甚至是十分苍白。凡是难以描述的东西都很苍白,而且这种所谓“生活状态”,我自己也不明确到底应该怎么说清楚。但有一点很确定,这又是石康一手创造的、只属于北京的年轻人的、充满混乱与欢乐、疼痛难忍的生活状态。
说是石康创造的肯定很牵强,因为这种生活状态肯定真实存在,赵宝刚不过是技巧性再现而已。但一群人都如此精确的遵循一种生活状态,他们之间的关系又都如此集中的只存在于这种状态和人际圈子当中——这种“局部广泛性”的生活状态,确实只能是石康的独创。
《奋斗》当中的主人公及他的朋友们,缺乏目标和理想、由啤酒、香烟、台球、迪厅堆砌起来的虚假轻松,是这种状态的普遍表现;而深藏于这种状态之中的,还有对生活的假装不在意、时而头脑清楚得滴水不漏时而却一塌糊涂、以及在宿命来临时刻,人们合理或不合理的各种表现。
实际上这种生活状态的表面很常见,几乎所有的年轻一代的中国人都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但它背后深藏的这些元素,却并非随处可见、甚至非常稀少。人们生活中不乏理性却缺乏敏感,总是压抑自我的感情而顺遂于他人、可是缺少精彩的爆发与对消极情绪的“消极反应”,这种更加常见的生活状态就令《奋斗》里面的人物都具有了与众不同之处。
此外,剧中人物并不是一群普通底层奋斗的群体,都或多或少有着无法抗拒的好运气,陆涛尽管天赋极佳且深得两位美女的爱怜,但如果徐志森不存在的话,陆涛就不可能是陆涛,他所代表的这个理想就无法实现。而南方的几次搬家和华子可以随手盘下偌大台球厅的表现,都不像是在房子、车子之间有着巨大压力的年轻人如此轻易就能做到的——只有一种解释,他们运气不错,起码在物质方面,他们能得到相当多他们想得到的东西,并且速度相当快。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普通人“随手”便能到达某种状态的现象发生的概率甚低。生活的压力如此巨大,苟延残喘尚且不及,多数人都无力承担如此轻率的变局,因为他们输不起。
演员和角色表现:作为主人公的佟大为和马伊俐,其实形象上在前面10来集非常有装嫩的嫌疑,两个演员的表演还是可以蒙混过去,有刚踏上社会的“学生情侣”。不过比刚出来的学生高贵多了,虽然“奋斗”集中在陆涛的身上,但是在前面一半的剧情,他碰上的却是感情和事业的双重代价,一直弄到要去看心理医生。通过夏琳和陆涛的巨大反差,让人感到如今所谓年轻的事业和自我都是相当脆弱,和80后的父辈更加的没有安全感。而后面他回归自我的过程更加不着边际,他的生活很难定位在踏踏实实上头,所有偶像剧的男一号似乎都是“前程无忧”的幸运儿,陆涛想给我们例外,但是在32集剧情里我没看到丁点他挣扎在生活里的线索,他仅仅挣扎在夏琳和米莱之间,对80后生活状态的感悟而言,也许陆涛这个角色还不如《早熟》里的房祖名深刻。
夏琳看起来是该剧一大灵魂,虽然这个角色同样很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恰恰是最罗曼蒂克的人物,既是事业上最有奋斗精神的一个新时代女性,又是一个几乎全身充满感情血液的人。加上马伊俐的气质,一开始根本不敢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才女,她简直从头到尾都自信满满的白领丽人。除了适当时候遵从导演意图需要她冲着陆涛撒撒娇或者说说气话外,夏琳完全是一个提供给电视荧屏外真正的80后小女生学习膜拜的标准偶像。即便我们知道她在剧情里是来自一个根本不如陆涛的普通家庭(还是父母离婚),但是她的“行头”“走头”和“想头”完全不像一直在默默打拼的小白领,除了有一幕她为一个三流歌手解决MV矛盾演出了夏琳的一点个性心理,其他时候夏琳一直就像马伊俐本人一样的透着明星气质。
真正离生活最接近的反而是其他两对,才是更生活化的一部分80后早婚状态,尤其是李小璐的杨晓芸角色,真的就像她自我感觉的达到一个极致,今后很难再超越。不管是心情好的时候折磨向南的小女人派头(本人觉得很温馨、幽默),还是心情不好和向南吵架的小泼妇形象都被她演绝了。但是从剧情的看,她最后和向南复合并非是得尝所愿,反而预兆了她和向南仍然是一对“悲情组合”,他们当初结婚是一时冲动,复合同样是一时冲动。尤其向南不得以而离开瑶瑶的一幕,预兆了人生中对那些理想感情的幻灭,那一只哨子很形象的说明了问题。瑶瑶在剧情里出现的很突然,给向南制造的浪漫和舒适一直很梦幻,不过最终他被杨晓芸拉回残酷的现实,这是一段非常有弦外之音的“80后婚姻启示录”。杨晓芸和向南的设计是《奋斗》中最有深度的人物。同时,杨晓芸无理取闹式的动摇让我不解,而向南深爱她时的坚持让我看到爱一个人的无奈。
在他们几人之外还有就是被塑造的分外动人的米莱,米莱给人的感觉就像《射雕》中那个一心喜欢郭靖,但却被郭靖辜负了的华筝。米莱演的如何很难定位,但中间陆涛和夏琳分手后,米莱可以主动约夏琳见面和解,却显示出是一个善良女生的表现,而面对超成熟的夏琳一番个性率真的言论,米莱一时间反而有些意外,这一段心理刻画洛丹的表演在本色中略带细腻。更比如后面陆涛再带她逛街吃冰淇淋那一幕,她把隐藏多时的情感爆发出来的一刻,也算汹涌绽放了。米莱的心理刻画非常深入灵魂,不过很明显,米莱的性格本来不是那种让人同情的,但她和陆涛的那几场戏中米莱的那几句台词却让人听里心碎,导演是希望米莱依靠悲情形象在煽动观众脆弱的神经。
而华子和露露猪头的三角关系,好的一面是没有纠缠在这上面,集中演绎在矛盾爆发的那一幕,而且重点是兄弟情谊,虽然后面华子还是勉强欢喜收场,但是华子女友的闪亮出场过于不可思议。个人觉得朋友妻是不可欺的,编剧石康固有的复杂、混乱小说情节在此暴露无遗。
我也做为一个80后的人,看完感觉就是一个电视剧,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但是有些地方反映的确实很真实感人,剧中人物对感情的真挚,对爱情的坚持,对事业生活的不满,还有对金钱、享受的渴望。。。。。。还记得电视剧开始时同学和王老师说的话,很振奋人心,表现出大学生离开学校同学时的那种情感,也能让刚出社会的大学生回想起以前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