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朝,据文献记载,那时的元大都就拥有
“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随着岁月的流淌,元朝时的28条胡同名字,渐渐的都不见了踪影,只有砖塔胡同,从那时起它的名字就未曾改变过。砖塔胡同的得名,源自今天依然站在胡同东口的这座万松老人塔。元代的李好古写过一出杂剧,名字叫《沙门岛张生煮海》,其中的一段对白就提到了今天这条砖塔胡同,由此可见,说砖塔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条胡同是有历史依据的。
说到砖塔就不得不提到当时有名的得道高僧--万松老人,1215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契丹贵族耶律楚材拜万松老人为师。后来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招到幕下成为他的重要谋臣,并跟随远征西域。临行前,万松老人送了他八个字:“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这八个字就成了耶律楚材治国安邦的座右铭了。1246年,万松老人圆寂,就葬在今天的西四路口。可在那时候西四这地段儿基本属于荒郊野外了,没想到几百年后这万松老人塔却成了这繁华闹市的地标建筑了。万松老人塔本是7层砖结构骨殖塔,到了乾隆十八年,奉敕对塔进行修缮,从7层加高到9层。民国十六年,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又一次重修,在东边开了一个门,题名为
“万松老人塔”。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地铁线路正好从塔底经过。为了保护古塔,高大的脚手架已经将塔牢牢的固定住,李师傅和他的同事每天都要在这里巡视,确保塔的安全。1923年,文学巨匠鲁迅搬进了砖塔胡同,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他创作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文学作品。历史往往有许多巧合,当鲁迅离开砖塔胡同二十多年以后,另外一位文学大师也住进了砖塔胡同,他就是被鲁迅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张恨水。两位文学大家先后住在同一条胡同,也成为了一段人们的谈资。
在这条800多米的长胡同里,还有一处古迹,虽然现在我们很难找到这座建筑的史料记载,但是它残留的老建筑依然让我们欣赏到了昔日的考究。这里曾经是一座关帝庙。如今这里已经变成寻常百姓家了,昔日的香火已被今天的炊烟所代替,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砖塔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它似乎和文人墨客、历史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之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