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欢喜大狮
欢喜大狮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87,233
  • 关注人气:2,9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医大师”评选为何受质疑?

(2015-05-09 13:58:14)
标签:

国医大师

中医文化蓝皮书

毛嘉陵

中医文化传播

分类: 东方文化→中医药文化
“国医大师”评选为何受质疑?

 

 毛嘉陵  撰文

评选国医大师是近年来引起中医药领域和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件大事,通过评选既可以充分地肯定这些名老中医药专家们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一生的贡献,也可为中医药行业以及中医人才的成长树立榜样,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迄今为止,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两届国医大师,向60位从事中医药工作(包括民族医药)的名老中医药专家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评选国医大师本来应该是一件好事儿。然而,由于评选程序的不透明、评委产生的行政化、评选硬指标的缺失,在评选中难免掺杂很多与临床水平和学术贡献度评价都无关的因素,其结果必然会缺乏基本的公信力,难以体现评选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纯洁性,也不符合当前国家治理、科学决策的新要求。例如,国医大师第二届评选公示了116位候选人,最后胜出30位,落选86位。评上与没有评上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如果真有差距,很显然不在学术和临床水平的高下之分,那又在哪儿呢?

在发本博客之前,已有人对我说别太认真了,这些八、九十岁的老中医们也不容易,让当作他们高兴一下,有什么不好吗?我想回答的是,在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时公示了116位候选人,而且还让《中国中医药报》加印了一个专集随报纸在全国发行。这样貌似评选程序很公正、很合法,但在评选真正目的和“游戏规则”上出了问题,没有一个公正的、有说服力的结论,怎么能让那些落选的国医大师候选人心服口服?又有谁去关心那些没被评上的落选老中医药专家在面对不公正时的心情?他们又是怎么想的?

此外,评选国医大师本来应当是一个专业领域的学术性评价,有关专业部门却通过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衔接,使国医大师评选方式更像评选“老年中医劳动模范”或“老年中医先进工作者”。如果知道了这种真相以后,这就难免使“国医大师”的金质招牌的价值——瞬间“贬值”。这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任何一位学者的学术影响力的构成,可分阶段、分层次来划分。在学术创造过程中包括有学术的创造力、创新力、预测力和执行力,在取得了学术成果以后还必须具有传授力和传播力,而最核心的还是其所创造出来的学术专著、教材、科研课题和论文等学术成果所必须具有的原创力、整合力和创新力。

国医大师的学术影响力就是其在中医药学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医药学术成果或临床诊疗能力,并以此所能引起行业内外的关注度、接受度和改变度的一种综合实力。简言之,学术影响力最基本的就是两条,一是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二是实现了有效的传播。只有具备了这两大要素,才有可能在学术领域和社会上产生出积极的正面的学术影响。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国医大师的学术影响力,201558日由毛嘉陵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医文化蓝皮书——北京中医文化传播发展报告(2015)》中的“国医大师学术影响力的分析与评价”子报告,从学术贡献、临床实践、社会影响、学术地位和从业资历等五方面指标对国医大师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评价。

下面选摘部分内容,以供各位领导、专家和网友“明鉴”:

 

 “国医大师”评选为何受质疑?

2015年5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主编:毛嘉陵

 副主编:侯胜田  潘越  赵曙光

在第一届国医大师评选时,也许业内专家和社会上还没有意识到这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利益和价值。然而,经过五年的逐渐渲染和升温,到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时,就迅速成为了引起行业内普遍高度关注的头等大事。在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结果公布以后,甚至还引来了社会上的议论和质疑。

20141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转发澎湃新闻对评选国医大师的新闻调查稿,提出了“大师”应当来自“官方”还是“民间”的问题。对此,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回应称:“国医大师多数都是年轻时学医,在随后的行医过程中渐渐融入到现在的单位中,出自官方的说法并不确切。”这个回复,显然不具有说服力。又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国医大师评选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进行,对候选信息进行公布,包括基本情况、主要事迹等。”这个说法其实已经明确无误地表明评选国医大师是官方主导的政府行为,所以还是“来自官方”。广大网友为何质疑国医大师评选到底应该来自“官选”还是“民选”呢?有人认为“患者比较有权说话”,应当将民众的意见和评价考虑进来。也有人认为:“让公众参与专业性较强的国医大师评选,就好像让公众去评价谁是最佳物理学家一样并不严谨。因为患者更看重的是医生的态度和医德,主观性或许较强。”

(以上据20141102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转发的“国医大师”来自“官方”还是“民间”?新闻采访稿选摘。作者:许梦娜 陈兴王

   http://www.cssn.cn/st/st_whdgy/201411/t20141102_1386883.shtml)

对此,有人则认为,将国医大师与物理学家进行比较的比喻并不恰当,物理学家不直接面对公众,其研究内容也非公众普遍关注和能够理解的,因此对其评价本身仅具有专业性而不具公众性,只能由纯专业人员进行评价。而医学是为大众健康服务的学科和行业,医师更是直接面对公众。因此,评选国医大师理应有公众的参与。即使公众评选难免会将对医生服务态度和医德等感性的、情绪化的认识和评价带进来,但这决不会是公众对医生评价的惟一的、第一的评价选项。试问,如果一个服务态度和医德都极好、但就是不会治病的医师,公众会对这样的医师投赞成票吗?所以,不能低估了公众的是非判断力。

有网友评论到:“自古以来,‘大师’的称谓都是世人对那些在某个文化领域取得开创性的人士给予的一种至高荣誉,这个崇高荣誉是民众自发为其授予的,而不是官方评定的。”并质疑这些国医大师与古代医家相比,他们的学术贡献到底有多大?

  南京中医药大学叶放先生在其网易博客中质疑到,国医大师的评选标准则始终是人们疑惑的核心内容,我相信今后对此的争议会越来越多。这里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何谓大师?”。一般而言,人们心目中的大师应是在理论与实践领域取得超越时代与区域性重大成就的人,主要体现为理论贡献、方法贡献与实践贡献。然而这些贡献,历史上的许多大师往往不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被世人所公认,而是在经过历史、时间的积淀之后。那么,当今的评选国医大师只是以当下活着的而必须从医50年以上的这一条件,实际上完全背离了大师的真正意义。一方面,两千年来能够称得上国医大师的有哪些?近百年来能够称得上国医大师的又有哪些?现在再评国医大师无疑要与之前的大师们相比较,而不能仅仅是活的时间长看的病人多而实际上在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创新方面并无贡献的人,后者是不能称作国医大师的,否则,这一活动必将泛滥至不了了之的境地。

(叶放网易博客“话说中医参评院士与国医大师” 

http://yefang973.blog.163.com/blog/static/8225165720131123119555/)

针对以上各种疑问和质疑,为了更好地完善国医大师评选机制,不断促进国医大师评选工作的可持续性开展,以下就国医大师评选中涉及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对策:

1.  评选条件(标准)的问题

前面已经介绍了一般意义上认定大师的基本标准或条件,如果将两届国医大师评选条件与其进行比较,很显然相距甚远。当然,作为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的国医大师评选,完全可以有权自定评选条件或标准,而不必参照一般意义上的大师标准,也无须与其挂钩或将其价值等同。但为了使国医大师评选条件更加合理化和更具有公正性,也为了使评选出来的国医大师更具公信力和说服力,在此仍然有必要对两届国医大师的评选条件进行学术解析:

  评选条件的模糊性。在两届国医大师评选条件中,除了从医年限属于硬指标以外,其它条款都是原则性的、模糊性的。第一届国医大师评选条件是5条,第二届即使增加成7条,仍然没有清晰性的改变。

在已公开的“国医大师评选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到:“由专家委员会按照《国医大师评选标准》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评议,形成量化评价结果和综合评议意见”。由于本报告基于公开的文件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尚未公开的《国医大师评选标准》无法评价,也并不清楚该评选标准是否已形成了合理的、可量化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甚至并不清楚是否有此标准的存在。后经了解,实际上并未制定出《国医大师评选标准》。两届国医大师评选都是在没有评选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难免不带有评委的感性成份以及其它非学术因素。

  评选条件的广适性。按照两届国医大师那些模糊性极强、条件并不算高的评选条件,基本上可以适用于全国不少名老中医药专家,而未能真正构成大师所应具备的高标准。至少第二届公示的116位国医大师候选人,全部都符合那7个评选条件。

评选年龄限制的非学术性。第一届国医大师从医年限为55年,第二届缩短为50年。第二届虽然比第一届放宽了5年的从医年限,稍加鼓励了相对年轻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参选,但仍然未改变以年龄论英雄的局限,也仍然会留给人们一个以年龄决定学术贡献的遗憾。这与一般评价大师应当具有的“没有年龄、性别、民族限制的人格平等原则”是相违背的。如果按此标准,67岁的居里夫人、60余岁的张仲景与华陀、58岁的徐悲鸿、37岁的梵高、37岁的拉斐尔等英年早逝的大师级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难以“被评为大师”。

对策研究:

制定和发布可供公开评议的具有可量化的数据硬指标的《国医大师评选标准》,以保证评选出来的国医大师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该标准对评选条件的表达要更加严格和准确,具有清晰性、合理性和可量化性。

  该标准应包括有学术贡献、临床实践、社会影响、学术地位和从业资历等5大类信息的数据采集,使其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国医大师候选人的学术贡献度和学术影响力。

  该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以便于评委在其基础的学术贡献数据(硬指标)的基础上,并可适当增加一点个人的感性认识,进行最终的投票。

 

2.  评选程序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国医大师评选实行“两审三公示”制度。经了解,虽然有这样一个程序,但在这其中最关键的评价标准、评价统计数据和投票数据却并未对外公开。除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的两次“关于评选首届国医大师的通知”中公开的几条评选条件以外,是否还具有在“国医大师评选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到的可供评委使用掌握的《国医大师评选标准》,外界并不清楚。

《国医大师评选标准》的制定和数据公开是评选程序中能否保证客观性、公正性和公信力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这个标准,或已有该标准但没有将按此评选的数据、评委记名投票的情况进行公开,那么,就不可能公正地说明在116位国医大师候选人中,其最终入选的30位国医大师与86位落选者之间是如何拉开的距离。这不仅不能让86位落选者口服心服,而且也难以构成一个具有公信力的评选结果和能够服众的结论,这样势必让人们难以理解有关部门组织国医大师评选是否真正期望做到公正性,是否真的具备了公信度。

对策研究:

评选程序中必须有公开数据的环节:

  评选程序中应将按照《国医大师评选标准》采集的学术贡献数据(硬指标)进行公开。

  评委的投票应当是记名投票,因此应将评委的投票情况进行公开,以便于行业和社会的监督。

 

3.  限制从医时间的问题

第一届国医大师评选时,要求候选者从事中医药的工作时间必须在55年以上。第二届评选时则调整成50年。对包括从医年限等基本要求的规定是否可以经常变动?一届一个新规定,难以保证评选工作的严肃性。如果将从医年限规定得过长,以年龄论学术英雄,是否有利于保障学术评价中的人格平等?

对策研究:

为了保证在学术评价工作中的人格平等,最好在有了按评选标准进行的学术贡献数据(硬指标)评价基础上,就应考虑进一步放宽或完全取消从医年限的限制。由于理论研究、学术创新与专家的年龄的长幼无必然的关联,而临床诊疗工作则与实践经验的时间积累有相当关系,因此可以将国医大师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两部分(可分别设定名称以示区别),其中仅对以临床工作为主的国医大师候选人稍加从医年限的限制,而且还不能限制得太长。例如,限制在30年或40年以上即可。而对从事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文化研究(包括中医药医史、医古文和文献)的国医大师候选人则不应有时间限制,而应重在学术成果。

 

4.  评选人数的问题

现已评选出的两届国医大师分别都是30位。国医大师评选的最佳人选数量,到底应该是30人,还是5人、10人为最好呢?为何一定要坚持30位呢?如果固定一个较大的评选名额,这是否有违大师的定义或评选的初衷?如何避免为了补齐固定的评选名额而滥竽充数呢?如果这些问题考虑得不周全,将直接导致评选质量的下滑。最终不仅会降低国医大师的声誉,也必然使评选活动及其评选的组织者丧失其权威性。

对策研究:

  一次性投票。由于大师级的人数不可能是一个大数量的群体,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数。评委要严格依据国医大师评选标准的要求进行一次性投票,不能为了补齐评选名额而多次投票。

  最高限额。可规定每届的最高名额数,在此限额以内评选。如果没有合格的则可以宣布本届空缺。

 

5.  获奖者称呼的问题

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介绍国医大师评选程序时,有提到过“根据公示及领导小组裁决,由领导小组组成部门联合发文确认‘国医大师’人员,授予‘国医大师’称号,并颁发证书。”,但在两届评选结果的正式发布活动却分别称为“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和“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其关键词都是“表彰”,为何不是“授予”呢?

“表彰”的意思是表扬和嘉奖,一般用于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表扬与奖励,号召大家向其学习和效法。“授予”的意思是郑重地给予,一般是正式机构或权威机构将某种称号、学位发放给接受者,使其具有某种身份。与之相近的还有“任命”和“晋升”,“任命”是上级下命令任用,“晋升”是从低级职务或职称向高级别升迁。国医大师不是由有决定权的政府部门负责人直接决定任用的,也没有构成与普通专业技术职称对接的级别关系,因此可以将“任命”和“晋升”排除。

“国医大师”的称谓从字面上理解,像是类似教授一样的专业技术职称,或像是院士一样的最高学术称号,也就是很像一个学术性的头衔。如果这个理解是准确的话,国医大师评选就必须强调其所具有的非常突出的学术成就,而且已举行过的两届公布评选结果的活动,都应改称为“国医大师晋升大会”,或“国医大师授予大会”。然而,两届国医大师评选结果活动都称为“国医大师表彰会”,其关键词都是“表彰”。

在第一届国医大师评选时,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宣称:“国医大师是全国中医药战线千千万万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和优秀楷模。”而在涉及国医大师享受的待遇时,则有资料显示“国医大师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由此看来,评选出来的国医大师的真实性质,实际上就相当于是“中医药行业的省部级劳模”。既然是劳模性质,就与具有学术头衔的“学术大师”不是一回事了。据此,有关部门组织的“国医大师表彰大会”用“表彰”来反映评选活动的意义、性质和目的,则是合适的和准确的。然而,更像专业技术头衔的“国医大师”称谓,是否留下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纠正的空间呢?

对策研究:

国医大师评选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有助于促进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要做好这项评选工作,不仅必须保证评选结果客观公正,而且还应使评选活动名副其实。为此提出两项解决方案:

方案一:如果有关部门将国医大师评选定位在学术贡献上,此头衔就是代表学术最高成就的荣誉。那么,就必须制定一套严格的学术贡献评价体系,即《国医大师评选标准》。整个评选活动必须贯穿学术的评判,突出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和临床诊疗水平,而且还必须公开透明。对采集到的国医大师候选人的基本资料、学术贡献数据(硬指标)和评委依据评选标准做出的投票情况,都必须及时地公之于众。同时,公布每届国医大师评选结果的活动应改称为“国医大师晋升大会”或“国医大师授予大会”。

方案二:如果有关部门将国医大师评选定位在先进工作者或劳模,国医大师这个头衔就不合适了。因此,国医大师这个称呼就必须改称,可改为“全国中医劳动模范”、“全国中医先进工作者”等;也可以像文化部的华表奖一样按政府奖来授予,例如“国家岐黄奖”、“国家华陀奖”、“国家中医华表奖”等;还可以像电影金鸡奖和百花奖一样,分别由专家和民众来投票,例如将专业的奖项定名为“国家岐黄终身荣誉奖”或“国家华陀终身荣誉奖”等,将民众投票的奖项定名为“中医百花奖”等。

                                (张玲华、干永和协助部分数据统计,特此致谢)

 

 

转发:网络新闻

专家质疑“国医大师”评选以年龄论英雄

一财网 章轲 2015-05-08 09:59:00

 

已经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两届“国医大师”的评选活动,被指仍未改变以年龄论英雄的局限,与一般评价大师应当具有的“没有年龄、性别、民族限制的人格平等原则”相违背。同时,我国中医药界“上工”严重缺乏,总体水平不高。

58日,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重点研究室、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首部中医文化蓝皮书《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201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毛嘉陵认为,在两届国医大师评选中,有关年龄的限制是非学术性的。

国务院办公厅57日前发布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加快人才培养。依托现有中医药教育资源,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教育培训,培养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领域领军(后备)人才、骨干人才和师资。

第一届国医大师从医年限为55年,第二届缩短为50年。毛嘉陵说,第二届虽然比第一届放宽了5年的从医年限,稍加鼓励了相对年轻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参选,但仍然未改变以年龄论英雄的局限,也仍然会留给人们以年龄决定学术贡献的遗憾。

“如果以年龄论英雄按此标准,67岁的居里夫人、60余岁的张仲景与华佗、58岁的徐悲鸿、37岁的凡·高、37岁的拉斐尔等英年早逝的大师级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难以被评为大师。”毛嘉陵说。

评选国医大师是近年来引起中医药领域和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件大事。蓝皮书称,通过评选既可以充分地肯定这些名老中医药专家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一生的贡献,也可为中医药行业以及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树立榜样,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迄今为止,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在全国范围评选了两届国医大师,向60位从事中医药工作(包括民族医药)的名老中医药专家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蓝皮书介绍,截至20151月,国医大师平均年龄(除去已故者)84岁,平均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的时间为66.2年。

根据公开的两届国医大师学术背景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两届60位国医大师完成的主要学术著作381本。截至20151月的数据统计,两届国医大师共发表有6950篇学术论文,平均每人为115.8篇。其中,最多的有1076篇,最少的有5篇。

不完全统计,两届国医大师承担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科技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近百项国家级课题。

蓝皮书同时表示,“国医大师”的称谓从字面上理解,像是类似教授一样的专业技术职称,或像是院士一样的最高学术称号,也就是很像一个学术性的头衔。然而,在两届国医大师评选条件中,除了从医年限属于硬指标以外,没有对其学术贡献和影响力的评价,其它条款也都是原则性的、模糊性的。

毛嘉陵说,在两届国医大师评选条件中,除了从医年限属于硬指标以外,其他条款都是原则性的、模糊性的。第一届国医大师评选条件是5条,第二届即使增加成7条,仍然没有清晰性改变。在已公开的《国医大师评选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由专家委员会按照《国医大师评选标准》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评议,形成量化评价结果和综合评议意见。”

毛嘉陵认为,按照两届国医大师那些模糊性极强、条件并不算高的评选条件,基本上可以适用于全国不少名老中医药专家,而未能真正构成大师所应具备的高标准。至少第二届公示的116位国医大师候选人,全部都符合那7个评选条件。

“两届国医大师评选都是在没有严格评选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的,难免不带有评委的感性成份以及其它非学术因素。而且评选出来的国医大师的待遇则是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这似乎存在着名实不符的情况。”毛嘉陵说。

毛嘉陵认为,为使评选出来的国医大师具有更大的公信力、说服力和学术影响力,应制定和发布可供公开评议的具有可量化的数据硬指标的《国医大师评选标准》,至少应当从学术贡献、临床实践、社会影响、学术地位和从业资历等多方面,对国医大师候选人进行客观的学术评价和评选过程的公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