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因梦
胡因梦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729,509
  • 关注人气:21,7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里希那穆提的故事

(2006-09-19 13:37:12)
分类: 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传》(PuPul Jayakar著,胡因梦译)前言
 
        50年代末期,基督·克里希那穆提建议我写一本有关他一生的书。自从1948年和他相识以来,我记了许多笔记,均可做为写传的资料。1978年我才开始写这本书。

        我要写的是克里希那穆提这个人、这位导师,以及他和那些勾勒印度全貌的男男女女的关系。这本书着眼于1947年到1985年克里希那穆提在印度的生活。有关他早年的记录,后来变成描写年少的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或缺的背景。有些新的、完全没有发表过的资料也一并收入。

        读者可能很快就注意到,本书中的克里希那穆提有好几种称谓。我用“克里希那”代表年轻时的克里希那穆提;1947年后就用“克里希那吉”这个名字,因为那时的他对我而言已经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和先知了。

        “吉”在北印度是对一个人的尊称,男女通用。老式的家庭里,连小孩的名字都要冠上这个字尾,因为直接称呼一个人的名字是不礼貌的。在南印度,名字后面并没有字尾,所以,“吉”不为人所知。可能因为安妮·贝赞特和瓦拉那西这个地方有特殊因缘,所以才在克里希那穆提的名字后面加个“吉”字,表示亲切和尊敬。

        印度大部分的宗教上师都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些尊称,例如:玛哈希、阿嘉尔雅、史瓦密,或是巴关,克里希那吉从来不肯接受这种头衔。克里希那吉在他的谈话或日记中,不是称自己为“克”,就是用与个人无关的“我们”来称呼自己,暗示自我感的消除,也就是无“我”了。因此,当我写到一个没有自我感的老师时,我就称他为克里希那穆提或“克”。

        克里希那吉答应和我对谈,这些对谈也是这本书的一部分,书中大部分的内容来自我保存的笔记,都是每一次演讲或对谈结束后立即记录下来的。从1972年起,有些对谈就收在录音带里了。

        这本书记载着一些事件,例如克里希那吉和甘地夫人的会面,以及他和安妮·贝赞特的关系,写出来皆有可能受到争议。这几页我都大声读给克里希那吉听,征求他的意见。我也把有关甘地夫人和克里希那吉会面的那一页寄给甘地夫人本人,她建议做少许的更动,我都照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答问
后一篇:观察你的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