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旭东王
旭东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05,354
  • 关注人气:3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疯狂的石头》跟“疯”期的反思

(2006-08-09 14:05:16)
分类: 影视私语

/王旭东

      谈资,是城市人生活的基本社交内容。近期大小的交往场合,关于《疯狂的石头》(下称《石头》)话题是必不可少的,就算你不提,也有好心人问:你看了嘛?感觉怎么样?……

负责任的说:我应邀参加了首映,片子有自己的特点。感觉刘德华这次投资挺成功。最有感触的写在新浪BLOG里了。

那你的BLOG地址是?

……

随着时间推移、好心人增多,我就礼貌的一笑、点头、目光转向其他人。

《石头》总收入逼近2000万,评论文章过100万,开始担心国产电影和发问的好心人。

当然,先担心的是自己这篇文章:现在写影/娱评凡触及宁浩、郭涛、“蔫狠”等等与热映多日的《疯狂的石头》相关的话题都属拾人牙慧,甚至在行文中使用“疯狂”这个词,要三思后落笔,还是找意思相近的汉词代替为好,不然多……俗。

管不了那么多了,扯到哪儿算哪儿,好心人就多多包涵吧。

《石头》:一群职业的TVC广告人用香港数字/高清电影的资金;扯了一面以国际化合作的虎皮;补交的一个电影学院毕业生磁转胶的学生作业。

其一,《石头》主创技术人员中过半数是国内TVC广告和MV的创作人员。搞这个电影多半是宁浩赢得了华仔的资金过把电影的隐,拍的很自由,容易出另类的效果。300万港币的资金作个较为精到的数字电影是有可能的,至少比国内电影频道平均100万左右制作投入作的电视电影(2006年起称数字电影)要充裕的多。在艺术创作不太受政府制约的香港,投资人想打什么“亚洲”、“国际”等等噱头拉开跨国性质的合作的旗号是相当便利的,所以“亚洲新星导”计划诞生。其中进入计划的新导们先天上就有了走国际化路线的条件,便于商业操作。北京电影学院自99级毕业后的学生们在电影事业中未有气候,大半毕业生纷纷投入到TVCMV、电视剧的创作中,可贵的是还在创作,尽管艺术样式不同于电影,但创作规律大体相同。《石头》从创作形态和主创组合来看更象一部学生作业。

其二,《石头》的创作中技术主创对出新有着特殊的贡献:跳剪、无实景抠绿拍摄、动画特效等等,惯见于TVCMV拍摄的技术被“活”用于本部电影,使得《石头》的画面风格与镜语有别与国内传统电影:非线性叙事、单针/组合画面信息量大、情绪变奏等等都符合青年的视听习惯。这些是影片的特色也是商业成功的关键——影片传递的情绪,吻合甚至拉动性引导了观众的观映情绪,讨巧且见功力。影片音乐的创作上有着重大缺陷:既无便于流传的主题曲也无为剧情需要“跳”与“铺”的主旋。当然,若同意“电影是遗憾的艺术”的说法,那么遗憾是个必然,可以理解。

其三,近3年来国内普通观众经受了第五代创作的多部故事缺失影片,第六代创作的矫情且自恋的影片的折磨,开始自关注到故事片最基本的要素:故事核与人物系。这点《石头》成功了,但是扒、抄的成功。《石头》的故事、人物关系、情节设置、关键性道具等等都脱胎于国外话剧《大钻石》,此剧多次被中央戏剧学院师生在校内排练演出;《石头》受盖.里奇的这两部电影《两杆大烟枪》、《掠夺》影响巨大,宁浩也不回避,承认是借鉴两部戏。这部黑色基调+TVC/MV风格的电影赢得观众的认可,就如同上世纪末国内的摇滚乐,大多也是“扒带之作”,在市场上并获得不小的辉煌。

《石头》是扒抄也好;借鉴也罢,大可以披上本土化的外衣,讨好观众,赢得票房,只要观众认可,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几类现象:

一,部分圈内人借宁浩及主创来说事儿

由于工作需要,经常要接触在影视一线工作的“圈内”人,以导演、编剧、摄影为最多。

两个月来,就有四个导演、两个摄影,向我推介其需要投资的影视项目时,言必谈:曾经与宁浩合作过××,曾经指导过宁浩××,曾经××帮助过宁浩,更甚者还多次强调若我同意投资某电视剧并聘其任导演,他可即“招”宁浩入其帐下,任执行导演……大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味道。我在想,若把宁浩签约美国CAA经纪公司的消息发给这几位导演,算不算骂人。说句得罪人的话:中国影视原创的缺乏,是主创自立心态的缺失。

二,部分媒体跟风叫好“疯语”无忌。

在日常交往中口语话表达,溢美之词多了,称为“片儿汤话”,大有否定、嘲讽的味道,属遭人烦的一种。关于《石头》,某些媒体/笔者在文章中,集中使用了大量极端、失客观的褒扬词,象什么“前所未有”“最成功”、“最具代表”、“真正的现实主义”、“理想范本”等等,不胜枚举。其结果不是“忽悠”的当事人找不到客观反思的依据,就是让观众产生逆反。在这里赞一下著名文娱评论家谭飞先生对男一号郭涛的概括“蔫狠”。提法客观具象,易于传播。帮演员找到清晰定位,是评论家对演员的爱护,是对《石头》后的贡献。那些有失客观极端的褒扬有可能对《石头》及主创是种“捧杀”!

       《石头》下画期将至,宁浩也远签美国,以后国产影片还要不断上画,评论的声音怕是要以片依次的与《石头》比较了,票房、表演、故事等等。国产电影现阶段仍未找到自己的民族属性,像中国男足一样脆弱。媒体/笔者对待国产电影的态势不要再象对待中国男足那样“可捧上天堂、可踩入地狱”。我想,媒体/笔者给大家谈资中提供些客观的舆论依据,就是对国产电影基本的爱护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