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艺术家金锋
艺术家金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9,788
  • 关注人气:1,0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骂艺术》之后的反思——兼与楚楚商榷

(2007-04-24 13:15:58)
分类: 日常陈述
 

《骂艺术》之后的反思——兼与楚楚商榷

    个展命名为《骂艺术》,有人说太直白了,还好,我还有一个更直白的命名没有用,叫做《我就这样犯贱了!》。也许这个作品的构思,能让我想起的就是类似的题目。去年一系列作品走下来,我觉得压力是逐渐地在内心堆积着的。所以个展这个机会,我想把这样的压力推到一个极点,之后再看看其他的可能性是否能浮现出来。为作品命名,现在想来其实潜意识里是带有这个“走极端”的思路的。

    为什么在今天要选择“骂”这个题材?一来我自己的作品本身经常在被骂或被质疑这样的情境中;二来,在网络中,骂几乎是一种真实,再学术的东西只要进入网络,不彻底毁人就算是幸运的。去年,性学专家李银河就是这样活生生地被骂出了她的博客,当然具体的原由可能更加复杂。今天,骂是一种现实。网络看似民主的,其实非常暴力。我想这背后是有原因的。社会虽然捷速地发展,也许我们管理社会的制度还很滞后。所以人们舒展自己情绪的途径非常有限,人们只是在生存方式上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但在良知的塑造上是很虚弱的。网络谩骂更多只是泄愤,网络是泄愤的管道;第三,我自己经常理想化地把骂看成是一种有益的批评方式。我觉得从批评到自己批评,是跨越式的。自我批评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它的不容易是,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在说明你这是在自我批评?自我批评的程度或是效果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我对这样的问题一直很有兴趣。我甚至觉得自我批评是需要创艺的,是这样的创艺在体现着自我批评能力的提升。我觉得,这三方面的原因在诱导我思考“骂”这个题材。

    我在网络中搜索“骂人”两字,查到了深圳骂人公司。我让深圳公司来骂我这个念头是瞬间就形成的。为此我飞了两趟深圳。一些之前就知道我方式的朋友,无不惊奇地问我:中国居然有骂人公司?是的,我找到的还不是这一家。但选择了骂人公司,问题也一同带了出来。骂人公司在现场如何骂?它是否会变成一个单一的骂的秀场。我非常清楚,他们要了解了什么叫做当代艺术再来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当导演的念头起初就排除在外的。我与深圳骂人公司的关系是一单生意,是一笔业务。在这笔业务谈妥之后,我是尽量割断与他们的联系。他们有时给我电话,问这样是否可以,或那样是否可行。我说,你们自己把握,这都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我的落脚点是,他们肯定用非专业的语言来谩骂(批评)艺术,是大白话,是市井语言,但也能说出他们的道理来。他们或许站在官方的立场上,帮美协出了气;他们或许在懂与不懂、好看难看的位置上,替老百姓说了话;也或许带点审美意识,为市场行画做点广告。他们从谩骂我、谩骂作品到谩骂当代艺术,谩骂与社会联系了起来,通过谩骂帮老百姓泄愤,通过漫骂让人觉得其实我们现在的压力与情绪都是很相仿的。这都是我非常愿意他们去想的事情。但我坚持不与他们商榷,我需要他们更加像骂人公司接单来处理我这笔业务。我设想这会有趣与生动许多。其实,我内心在跟自己打赌的也是这个设想。但就从我去深圳的情况来看,他们的语言并没有给我太大的魅力,观念思路也稀松平常。所以,这个赌局本身对我是很不利的。但我依然故我。既然决定了这个选择,我不想为自己寻找退路。

    私人律师的介入这个想法,几乎是与对骂人公司的选择同步的。但当时,我只是想有这么一个类似于观众的人物,特别能说,很有逻辑,在现场视情况而起一点协调作用。

    所有这些,都是展前的背景。我真的不知道最终结果会是怎样。我像一个玩股票的新手,下手不轻,只能等待结果。

    现场我是回避的。我通过监视头在看无声实况。之后通过录像与反馈意见,我觉得,与我设想的效果距离很大。但这在于我是有心理准备的。现场的漏洞是明显的。骂人公司在“骂”这一点上基本是失败的。有人说,律师的介入也是很失败的,因为虽然他语言精辟,但与艺术无关。现在,我反思一下这件作品。

    1、在对骂人公司进行控制这个问题上,我依然觉得我不控制的选择是对的。我不想在骂的方式上带有我自己的痕迹。明知失败的赌局是不该赌的。但这件作品存在许多未知的成分,如:他们骂的方式我不知道(我只感觉到他们的语言表达可能有问题);现场是否有互动的可能,如何互动;骂这个主题是否会延伸出其他;律师的协调可能起到什么作用。有这些期望与猜测在,我觉得就值得尝试。作品是否要承担风险,在什么地方让风险呈现出来?我觉得这都是我要坚持做这件作品的理由。

    2、有人说,这个作品还是在行为偶发这个系统中。这与我反艺术史的创作方式有矛盾。我觉得偶发在这个作品中是明显的,其实,我放弃的导演的角色,剩下的也就是偶发了。偶发只是形式。我反对的是纯形式化的东西。我希望形式是为想法服务的。

    3、即便一件作品最终失败了,我们回到思考这件作品开始的地方,看看是不是一上来就错了。我觉得这件作品在方案及框架上还是成立的,观念在现实中也是能着落的。这个成立我简单说,就是它在吸引我,让我有激情与兴趣去面对它,想法与形式也比较切合。所以,即便作品最后不尽人意,也是需要承受的。

    4、这件作品是否“事件”超过艺术本身?也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作品并没有构起事件。事件是社会化的用词,“骂艺术”基本还是艺术内部的,只是借用了社会资源。如果说,这件作品与艺术也无关,我觉得这是可以讨论话题。

    5、艺术家的位置在哪里?也就是说,在这件作品中,你在哪里?我依然觉得我是一个社会人,我在一些问题的关系中思考与做事。这件作品也不例外。

    关于个展《骂艺术》就说上这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