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文又开始频繁上电视了,为了宣传他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这是一个充满“筑波病”和“过劳死”的社会,姜文却活得很好。迄今为止,姜文导演的作品只有三部。《鬼子来了》还未能公映。平均七八年才拍一部电影,这种缓慢的节奏如今已经少之又少了。缓慢的节奏来自于他的孤立,或者说是孤独。姜文完全在电影体制之外,他只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炒作只是电影宣传时的佐料而已。

《芙蓉镇》剧照
姜文的第一段感情从刘晓庆开始
流金岁月曾经做过一期中戏80表演班的主题策划,同学们尽数前来,遗憾的是,姜文未能到场。不过同学们还是讲了很多他的故事。

同班同学吕丽萍如是说:
我跟你讲姜文有一个剧照巨逗,拿一大刀上来,完了他那裤裆搁到这儿来,踩了一个弓箭步,我当那个酒店的老板,我一看那弓箭步我就忍不住要乐,那姜文演了好几个,晃来晃去……
其实关于姜文,还有很多故事要说……
姜文关键词之——霸道
姜文的性格中充满了自我意识,他坚决不向市民趣味投降。和他拍戏会被他强大的气场所震撼,他的坚硬也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房祖名说:《太阳照长升起》完全是一部姜文的电影,一部很“他”的电影。如果碰到刚入行的新手,姜文又是主角的时候,他的意志愈发强大。《理发师》和陈逸飞的矛盾曾使姜文声誉大跌,《陈赓大将》换角;《寻枪》名为扶持陆川,实际自个儿要过导演瘾。对于《寻枪》,姜文的同学刘小宁这么理解:虽然它的导演和编剧是陆川,但他实际是姜文的作品,包括台词设计、给演员说戏,陆川实际只承担了副导演的角色,但姜文坚持不在导演的后面挂自己的名字。

姜文的第二段感情——和法国人桑德琳在一起
姜文关键词之——愚钝
作为姜文的好朋友,苏小明把姜文的霸道解释为“心思不在别的地方”。苏小明曾参与过话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这是姜文毕业后唯一的话剧演出。有一场戏,姜文提出让苏小明扮演的护士搬道具椅,这把椅子很重,苏小明认为没有必要搬,她10天没和姜文说话。10天后姜文才发觉,问她:“你是生我的气吗?”苏小明更气了,说:“我出名时还没你呢。”

中戏80班在流金岁月欢聚一堂
姜文很“笨”。笨得有点可爱。一次苏小明、阿城、郑晓龙、刘索拉去劳动人民文化宫他的工作是找他玩,去前姜文说要给我们做饭,问吃什么。苏小明说简单点就行。大夏天,他带着这群人绕天安门转了两圈,回来,桌上一锅面,一琬炸酱,一盘煮黄豆,一盘白菜。苏小明说,你这也太简单了。他说,是你让简单点的。阿城说,劳驾递两粒黄豆给我,我怕一站起来又得吃一碗!
姜文关键词之——才情兼备
姜文考中央戏剧学院的时候遭遇过挫折,当时中戏的形体、声音老师都给了他不及格。好在1980年的班主任是张仁里老师,张老师更重视的内涵与幽默感是姜文的强项,在考生们一片“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朗诵声中,姜文念了一段契诃夫的《变色龙》,不动声色的打动了张仁里。他和一个女生搭班表演一段火车相遇,两个陌生人交替睡着了,靠在对方肩上,互相要弄醒。这个表演张仁里也很欣赏。
可以说是张仁里成全了姜文的“中戏梦”。

姜文的第三段感情——和周韵在一起
姜文很会模仿,中学时期,姜文和英达最爱的游戏就是守着72中的传达室的电话,给北影厂的名演员乱打电话。他曾假冒赵丹给电影学院的马精武打电话,弄得马老师诚惶诚恐和“赵丹前辈”通了十几分钟。大学里,他和吕丽萍不化妆,模仿老头、老太太的神态,黄昏时走在中戏的胡同里,来往的同学、老师居然都没发现,他们是冒牌货!

抱在中间的是姜文的儿子
在《太阳照常升起之前》,姜文一直对自己的感情保持低调。如今,他和周韵的恋情已经公之于众。在姜文的车里,总会有一个小孩的座椅,他的女儿坐过,儿子也坐过。在外霸气十足的姜文,对孩子们什么态度呢?徐静蕾如是说——他甚至有点怕他的女儿,她一叫爸爸,他“蹭蹭”就过去了……

姜文和女儿姜一郎在一起
《太阳照常升起》,很多人看了以后一头雾水。这部四个段落的片子到底说了什么呢?
有人杜撰出这样一个段子:看不懂的人问女主角周韵,这部电影要讲什么,周韵说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于是,转过头问姜文。
姜文说:所有的必然都是偶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