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28,252
  • 关注人气:61,6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伯行怎被誉为“一字清官”

(2020-07-03 08:41:05)
标签:

历史

文化

读书

随笔

清史

分类: 窥史议政
张伯行怎被誉为“一字清官”
张伯行像(刻于清道光七年,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图源网络)


张伯行怎被誉为“一字清官”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这首历史上著名的“一字诗”,是被誉为清代“天下清官第一”的名臣张伯行所写。据清光绪年陈康祺所撰《郎潜纪闻二笔》记载:“此仪封张清恪公任督抚时,禁止馈送檄也。”
       这篇《禁止馈送檄》,全文仅56字,共用了8个“一”字,申述了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三十一年(1692)补内阁中书。从此,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张伯行仼官几十年,到过山东、江苏、福建,负责过治水、监察以及地方政务。他不论在何处任何职,都“力求有益于民生国计”,“贻千百世生民之福”(张伯行《居济一得》),因而政绩显著。更为可贵的是,他一直把造福于民与自身的廉洁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了为官清廉。
       康熙四十二年(1703),张伯行题补山东济宁道(今山东济宁市)。入京引见时,因未以厚礼馈赠选司陈某,近两个月不与引见。张伯行为保清白之名,宁可不做官,也不去送礼。后来还是康熙帝降旨吏部,方得引见。待张伯行做地方官以后,从来“不以妻子自随,斋用丝粟以上,皆运致于家,循分自尽,不务为赫赫之名,而人皆信之”。(《碑传集》)
       康熙四十五年(1706),张伯行调迁江苏按察使。按照江苏的惯例,新任官要馈送总督、巡抚币礼,约合银四千两。毫无疑问,这些银两自然是取之于民。对此腐败现象,张伯行坚持抵制。当属员将此惯例告诉他时,他明确表示:“我为官,誓不取民一线,安能办此!”就这样,为了百姓的利益,张伯行坚持抵制了歪风邪气,而总督、巡抚也对这位新上任的监察官无可奈何。张伯行上任不久,扬州有六个秀才因得罪知府,被告到巡抚处。巡抚为讨好上官,欲褫六秀才衣巾。张伯行知悉,从爱惜人才出发,为六秀才据理详辩,终使六秀才兔遭罹难。任江苏按察使仅两月,张伯行“廉惠之声已深入民隐”。
       后来,张伯行的职位越来越高,向他送礼的人也多了起来,而张伯行一概拒绝。康熙四十六年(1707)三月,康熙帝南巡时发现张伯行居官甚清,乃擢升为福建巡抚。六月,张伯行抵任,至衙署见铺陈甚盛,金银器皿、锦绣帷幕炫耀于目,乃召吏役询问。属下回答说:“往例抚院新任,行户协备”。张伯行说:“吾生平未尝用此,岂可过分。况行户即百姓,可滥乎?”命各具状领回。家人欲留数物,他也坚决不许,如数退还百姓,而只取前任存留旧物备用。
       康熙四十九年(1710)正月,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此时,总督噶礼亦在任。此人大张威福,虎噬狼贪,两江人民不寒而栗。张伯行深知此情,他未入境即令先行旗牌禁止科派行户、铺设衙署。待其入署,室内四壁萧然,方恬然自安。针对总督噶礼的贪污行径,以及以属员送上官礼物的多寡而评其优劣的歪风,张伯行一反官场旧习,发布了禁止属员馈赠的檄文:
       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分,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议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
       (这是史料中关于“一字诗”的另一种版本,出自张伯行弟子费元衡的《碑传集•敬庵张先生行状》,此系张伯行于康熙四十九年正月赴任江苏巡抚时,发布的《禁止馈送谕江苏等七府一州示》中所言。还有一种说法,“一字诗”引之《却赠檄文》,但笔者尚未见到原文)
       同时,张伯行下令对违反规定的要处以严惩:“如有仍循故旧,私馈节年,莫改陋规甘心授受,四知之戒既暮夜之不严,三尺之章定纠弹之难恕,言出自口,法在必行,各宜仰体,毋违毋忽”。《郎潜纪闻二笔》记载当年张伯行强调指出:“一命已上,当奉为金绳铁矩。”


张伯行怎被誉为“一字清官”
豫剧《张伯行》剧照

       
       这篇著名的《禁止馈赠檄》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属员莫不敬仰,百姓无不欢呼,而总督噶礼则侧目相视。张伯行说到做到,他除了拿朝廷的俸禄之外,从不取民一文。他在署中的日用所需一切皆取于家,因而家贫日匮。当时,无锡县依惯例要往府署送惠泉水。当张伯行得知泉水需派民载送,给百姓增加负担后,即拒绝收留,并规定以后一律不得再送。
       由于张伯行为官清廉,因而所到之处都受到百姓的爱戴。在他离开福建时,“士民攀留不及,皆呼号如失怙恃”。在江苏任上,由于和总督噶礼发生矛盾,二人互相弹劾。起初,康熙帝以督抚二人互讦,俱会解任,听候审理。百姓闻知张伯行被解职,罢市撤业。当他交印之日,数万人携集公馆,哭声震天,欲相率赴京请愿。
       次日,士民扶携集公馆,具水果、蔬菜以献,张伯行坚决不受。众人膝行而言:“公现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面对这感人的场面,张伯行不得已,乃收下豆腐一豆,青菜一束。后来,案子了结,噶礼革职,张伯行留任。吴中之人闻此讯,欢声雷动。他们在门上张贴榜文:“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同时,福建士民亦扶老携幼,焚香结彩以庆贺。由此可见,为官清廉者在人民群众中心目中有多么高的地位。
       《郎潜纪闻二笔》在介绍张伯行的《禁止馈送檄》之后,又介绍了它的历史由来:“质确如古谣词”。此所说的《古谣》,是唐朝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乐府诗:“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此诗描述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可见“一字诗”并非张伯行心血来潮之作,而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传统的治国理念。这体现了张伯行为代表的中国清官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只饮江南一杯水,四海清官数伯行”,他们功绩品行不仅享誉当世,亦为后人永世称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