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28,252
  • 关注人气:61,6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骗书在晚明为何特别吃香

(2018-10-25 08:15:52)
标签:

历史

文化

随笔

读书

明史

分类: 窥史议政

防骗书在晚明为何特别吃香
明万历时期书林存仁堂陈怀轩刊《新刻江湖历览杜骗新书》 (图源网络)


防骗书在晚明为何特别吃香


       晚明年间,泉州商人孙滔往南京买布。他在途中遇见一名自称是孙同乡、名叫汪廷兰的商人。他们同船数日,相处甚欢。汪见孙朴实可骗,便假称往芜湖起岸买货,说自己有十二两重的细丝银一锭。如果你有便银,能不能和我打换。孙有意要换,便取出九一二成色的八九钱重小鏪。汪故意以同乡情谊为重,将孙的小鏪重估为九四五成色,与孙对换。孙非常感激,连声称谢。让孙没料到的是,汪趁孙放松警惕之际,竟用假鏪替出真银来换。后来两人分手后,孙到了南京取出换来的银子,结果大吃一惊,原来汪的银子是锡鏪,孙懊悔无及。

       这是晚明时期一本在市井坊间非常流行的防骗书《杜骗新书》中讲述的一则故事。晚明时期,出现了一个奇特社会现象,那就是各种防骗书大为流行,在社会各阶层都特别吃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浙江人张应俞撰写的笔记小说《杜骗新书》。

       《杜骗新书》撰成于万历末年,旨在揭露形形色色的诈骗活动。全书共四卷,将骗术分为24类,罗列骗案84件。书中描述了形形色色的诈骗故事,而故事中的骗子们在行骗时用了各种各样的诈骗方式和手段,如脱剥、丢包、诈哄、伪交、引赌、奸情、婚娶、拐带等等,可谓种类繁多,花样翻新。纵观种种骗术,都是为了利欲,不择手段,骗财骗色。该书讲述的故事,大多根据传闻加工而成,所述故事人物多实有其名,时间地点真切,故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杜骗新书》通过对社会上各种诈骗故事的叙述,深刻批判了晚明社会贪婪与诈骗成风、道德堕落、吏治腐败、宦官横行、科场黑暗和僧道淫恶等种种丑恶现实。加之该书不像经书一样板着面孔教训人,而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小说形式对人们进行劝诫。书中生动有趣的故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语言上,又采用浅近的文言叙述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能识字的人可以读懂,读书人也不觉鄙俗,故受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欢迎。该书成书后,很快得到刊刻出版。并且在当时成为畅销书,被多次翻刻,还传播到日本和美国等国家。不仅如此,该书还给后来的诈骗题材小说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儒林外史》等小说都明显带有受到它影响的痕迹。

       晚明社会诈骗丛生,骗术出鬼入神,登峰造极,人人置于危地,以致于《杜骗新书》等防骗书在晚明为何特别吃香。究其原因,不外乎三大因素。

       一是流民问题。流民问题在晚明时期十分严重,是导致各类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流民问题,其实质是土地问题。明朝上至皇帝以至于后妃、亲王、勋戚、无不疯狂兼并土地。严重的土地兼并和日益沉重的赋税,迫使贫苦农民被迫离弃乡土,到异地去寻找生存机会,加入到庞大的流民队伍之中,涌入城市追求新的生活。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汇聚于城市的无业者越来越多,成为滋生社会问题的土壤。流民中的“逸夫”、“逸民”或寄食公门,阿附役吏皂隶,夤缘害民;或在市闾巷间游逛,为非乱法,祸害一方。晚明时期,这类人的数量大大增加,在各城镇泛滥成灾。他们或横行市肆,强取货物;或作奸弄巧,在乡间充当揽头,兜揽钱粮,上下其手,掺杂糠土,牟取暴利;也有买通官府,包打官司,拨弄是非,从中渔利等等,专行打抢诈骗,扰乱社会。

       二是经商环境。晚明商品经济中的经营环境,成为形形色色诈骗活动的大酱缸。

       晚明时代,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同时也带来空前的商业风险。透过《杜骗新书》里描写的商人群体,可以窥见当时的经营方式和商业风险环境。由于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漂泊四方的行商在旅途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危险。单独行走的商人更容易成为窃贼和强盗的作案对象。同时,商人交易必须通过牙行,但牙商坑骗客商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杜骗新书》专列“牙行骗”以警商人,“凡牙侩之弊,客货入店,彼皆作纲抵偿,又多窃取供家,每以后客货盖前客账,此穷牙常态也。”还有交易用银的造假风险,晚明交易多用银,因造假手段繁杂多样,商人们尽管小心谨慎,但还是有不少人在这方面吃了大亏。书中刻画了各种各样的商人。既有忠厚老实的商人,他们没心机,做生意不老练,于是被算计,被欺骗。当然也有老奸巨猾,心机颇深的商人,他们信奉“慈不掌兵,义不掌财”的人生格言,做事惟利是图,“狡猾奸险”,采用“伪交骗”的卑鄙手段,吞没其他商人的产业和顾客的钱财。


防骗书在晚明为何特别吃香
古今不同时期的《杜骗新书》版本


       三是社会风气。与晚明诈骗成风乱象相并而生的,是社会价值观、社会风气的严重缺失。晚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财富大量积聚,追求金钱的观念已不再受到鄙视,而成为天经地义。抛弃传统道德不再受到谴责,甚或成为追求享乐的必然。当时有一首《醒世词》唱道:“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钱能通神,有钱光荣,社会道德崩溃,普遍缺乏诚信,于是人们见利忘义,惟利是图,尔虞我诈,不择手段,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坑蒙拐骗防不胜防。造假成风,假药、假酒、假字画、假古董、假书等充斥市场。

       当然,《杜骗新书》所反映的晚明时期的诈骗现象,仅仅是社会的一个侧面,本文分析的诈骗现象原因,也仅仅是晚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好端端一个大明,到了晚明为什么弄得骗案如此广泛,而骗术又如此精到,显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当我们回顾晚明诈骗现象时,能从“殷鉴”中得到什么教训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