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小事系列---之二十六
(2008-12-01 12:46:24)
标签:
孩子趣事休闲 |
分类: 小学生 |
◆ 上周,康康获得<优秀学生>奖,据说是民主选举,全班同学全部作为候选人。他19票通过。康当选后,问姐姐的第一句话是:有奖品吗?吴老师发了铅笔作为奖励。成绩不怎么样,还被选中,看来,群众基础不错。
◆ 基本上,康很少说“回家”这个词儿,说回家的时候,他通常用“回**2”(我家房号)表示。宝妈说熊宝宝也从来不说回家,每次都说“回冠城园”。对于他们来说,**2和冠城园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而家则是抽象的,不具体的。 就如同不会说“我”一样,康康现在还经常用“康康”表示“我”。任何看似简单的东西,对他们,都是难。
◆ 我习惯在下班的路上,给康打电话,一是想念他,二是想训练他打电话的能力。某天通话时,他吃着东西说的一句话我死活没听懂,后来好不容易在他越来越大越来越急的声音中,猜出了他说话的内容<妈妈我在吃杏仁饼>。回家后,姐姐说,康都急得拿笔把我没听懂的那句话写在纸上,还注上拼音。他以为,写在纸上妈妈就能够听得懂了。典型的自我中心化。正是教导的好机会,借此事件让他明白,妈妈不在家里,是看不到他在家里写的这个纸条的。
◆ 自打上次周三收到筱辉发来妙妙的照片,告诉康康周六去参加妙妙妹妹满月聚会,这就成为他从周三一直惦记到周六的最大的一件大事,每天必问N遍。周三当天晚上我们就一起做了功课,关于哪些人参加,客人主人名单,以及吃火锅的菜谱一一写出来,满足他的心愿。周六早晨不睡懒觉早早起了床。不知是由于他对未来的不可预知和不确定感受,导致他的过份惦记,还是由于他实在太盼望,才有这样的表现。一直到周六参加完聚会,他的念叨和惦记才宣告结束。看天使爸爸对此类行为的总结:好多的固执都和她脑中预先的设定有关。其实她的固执与坚持的背后正是她赖以求生的工具。
◆ 几年前,康是无欲无求的。世间周遭一切,都与他无干。现在,他不但能够关注到周围世界的许多东西,还有了许多需求,比如,对于吃的要求。一周食谱基本上他安排。上周一手抓羊排周二酸菜鱼头周三粉蒸排骨,都是他提前向外婆提出的要求。并且,羊排还是他跟外婆一起去菜市场买回的。晚上,去姑姑家给奶奶送虾。坐在客厅聊天,康突然对着厨房方向说:冰箱转过来了。姑姑大乐,康康竟然发现冰箱的位置转了方向。这些都说明他对外界的关注和反映越来越好。
◆ 在桐桐家车上,康说:车里有六个人。确实车里坐了六个人,原本以为他就是数数人头而已,没想到他来了个恰当的总结:人太多了。可不是么,他和两个姐姐外加桐桐坐在后排,很挤。
◆ 到桐桐家作客,听从何子和圆妈的建议,没有特别正式地强调要怎么怎么样,趁着他自己的话头,装着很随意地附和他,啊,是的,不开冰箱,不开电脑。可能是上次的教育让他印象深刻,这次特别自律。只是,明显感觉他有点闷闷不乐,原因主要是没有玩电脑。快走的时候,他坐在沙发上,问我们:“我可以发脾气吗?”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当然,他最后也没有发脾气。
◆ “李阿姨不对,不是大妈,是外婆!”吃饭时,桂花称呼外婆大妈,被康康如此纠正。他认为李阿姨也应该喊外婆的外婆,而不是大妈。鉴于他还不太明白什么辈份儿的事,我只是直接告诉他,李阿姨跟外婆只隔了一辈,所以叫大妈妈,康康是外婆的外孙,所以康康叫外婆的外婆。最近他经常给你纠错,又是一大进步。
◆ “这碗玉米糊重,有多少千克?”晚饭时,康端着碗问我们。尽管千克用得不准确,仍然十分让我们欣喜。关于重量的提问,还是第一次。当天晚上,趁着他对重量兴趣昂然,趁热打铁,以重量为中心拓展学习。陪着他从盐瓶子、咖啡、文具盒到电话机等等许多小物品,一件一件估计重量,并作比较,某某比某某重,或者某某比某某轻。学会了比较、重量、大约等相关知识。每天晚上一个小时类似地板时光似的学习,对康很适合。
相关阅读: 《温暖的小事系列---之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