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恩宁路视觉/图片文化紫瑜三戒城市印象 |
分类: 丰衣足食 |
恩宁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西关老街,将在拆迁声中消失!旧城尤其是有特定历史意义的街区,改造必定要谨慎!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精华,只是把周围认为无所谓的建筑拆掉,留下彼此分割的旧建筑,历史味道还能保存么,孤点之和远远小于整片!为何不能仿效平遥古城呢?我想这个问题政府一定要妥善解决!
请跟随我的镜头领略一下百年历史西关老街——恩宁路!器材:sony S650,时间:07/05/28,6-7PM...
下午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雨,随后我去忙开题,5点半才匆匆忙忙离开省中医,那时天晴了,阳光还算不错,就搭车去文化公园再打车去恩宁路(没办法,我是超级路盲)。这是刚下车拍的:莲香楼?老字号!那个阿伯彷徨的眼神,他是和我一样路过恩宁路还是...
不会调整我的相机...广州骑楼风格多样,外墙上各种吉祥花纹或浅浮雕,五颜六色的满洲窗,欧洲风格的西方柱饰,骑楼的整体风格被中西合璧成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和中国传统式,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演变为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风景...不知道这个是什么风格呢?
晦暗的天色,落寞的恩宁,你可听到哭泣的建筑...
去了趟詹天佑故居,她不在拆迁范围,不过已经错过了开放时间...
雨后的恩宁石板路,很有质感,视线有些模糊,石板路仿佛诉说着恩宁路的百年沧桑...
这边厢缝缝补补,那边厢下棋,好不惬意!
大大的“拆”字,扯痛了多少老广州的心...
就连这只小猫猫也难过得躲起来,头耷拉着,我似乎听到她说,我美丽的家不见了...(拍完事后发现,小猫猫其实是在排便...我巨晕!)
懒洋洋的猫咪,惬意的躺在皮椅上,肉肉的脚丫子真让我忍不住摸一把,只是不忍心惊扰这尤物,连睡觉的样子都那么性感,好像在对我笑...
恩宁路上部分民宅已经拆迁了,居民都是很不舍得的,街坊邻里几十年感情,西关老街情结...
唯一一张黑白照片,在这将要拆迁的恩宁路上,老伯可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修单车...
斑点狗对小黄说,小心过马路,有公交车过来!
小女孩在和伙伴们玩捉迷藏,以前我住在人民南路状元坊隔壁,那里的旧房子就是这样的感觉,只是我极少和伙伴们玩捉迷藏,我的伙伴是外婆,我和外婆听粤曲比较多...
有些窗户紧闭,有些窗户开启,还有多少人留守在恩宁路上,直到拆迁的那一刻...
我趁着没有车辆来往,站在马路中间拍了一张!右边还继续保留旧建筑,左边却已拆迁,不知道新建筑和旧建筑会产生怎么样的火花,始终觉得城市格局应该是和谐而非对立...
以下这个路名,第一次见!逢庆首约北闸2号、4号、6号、8号、8号后座、10号、4号后座是拆迁范围!
2个工人正在搬东西到已拆迁的逢庆首约北闸...
拆迁的荒凉,临时的住所...
恩宁路上名校:培正小学,小孩子从跑车的天窗探出头来,等候小伙伴!
本来想玩剪影,硬是不知道减曝光的设置在哪里,ISO还是...下面这张很压抑!
走啊走,走到恩宁路1号!
我在恩宁路5号吃了个净云吞,师傅热的不得了!
这个小店铺有麻辣烫吃哦!一学生模样的男生在用竹签串豆干!
猫猫说:都到了吃饭时间了,怎么我的盘子是空的,你这小家伙吃着碗里的,还看着其他地方,强烈抗议!
刚才那条横过马路的狗此刻正躺在路边...
吃过云吞以后,天色逐渐变暗,月亮出来了,月色笼罩下的恩宁路味道挺特别的,不同的人可能感受不同...
晚上的夜市也挺热闹的!
漫步在恩宁路上,留给我的是无限的遐想,恩宁路已经拆了一部分,我拼命的想象原来的模样,或者给我的冲击会更强烈些,我无法想象新的建筑会带来什么视觉享受,我只想西关文化能够被世人记住!
终于,我找到了回医院的公交车!
2007/5/30,4:50PM,我从医院惠福西站出发,再一次来到恩宁路!
已经搬迁的农业银行,一个阿婆坐在石狮子上审视着路面情况!
28号去的时候可能时间比较晚,临时交通岗已经撤了,30号去的时间较早,还有交通协管员在呢!
不知道这么破旧的民居还有多少人留守呢?
旧民居建筑恩宁路69、71号,这个好像是文物保护范围内...
走进一个打开了的门廊,从里面看外面...
转过身去,楼梯的感觉是熟悉的,我原来住的也没有这里好...
近看,已经是2005年3月的...
銮舆堂在恩宁路永庆二巷1号,旧时在“八和”外再衍生的戏班新人练武场所,由粤剧武打行“德和堂”组建的。当年黄沙“八和会馆”的大门用这柏木做的,比广州陈家祠的大门还高还大,厚实、沉重,后来日本侵华,飞机轰炸广州,黄沙一带被夷为平地,“八和会馆”也难幸免,唯独就是这两扇柏门,岿然不动,无损分毫。再到后来当年文革风卷全国,这两扇大门被视为“四旧”,弃置阴暗街角,复又用作大货车上下的搭桥,承受千斤重压,文革后大门物归原主,原黄沙的“八和会馆”早已荡然无存,在恩宁路的“八和会馆”是权宜的会所,地方狭小,放不下这两扇大门,于是这两扇门放到了恩宁路后街的重建的“銮舆堂”,黑漆漆的大门经历了众多沧桑,至今仍是坚固如昔,伶人到此凭吊,能生几许慨叹。
銮舆堂里的老人家在熟睡...
永庆二巷还有废弃的旧宅,信箱里的信一直没有人去取...
我在听这用锁链深锁的趟栊,“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西关大屋的趟栊由大门、脚栊、趟栊组成,不但有气势,而且十分讲究艺术,因为大门外的屏风及脚栊都是刻上各种造型的,要建造整套大门,从选材、构造到雕刻、上漆等,要花10多天才能完工。大门不用一根铁钉,全部是由手工入榫,讲求对称,做工精细复杂,造型气势宏伟。
我偷拍小朋友,小朋友在偷看我...
现在时间是...
从废墟走出来的阿婆,和坐在石狮子上的阿婆应该是同一个人,缘分!
恩宁路143号,广州唯一一家铜器店,铺面只有约4平方米,陈列了各种各样的手工铜器,一些老街坊在店铺外的小板凳上歇脚、聊天。
店的全称是天程工艺品店...
路边正在挖地的工人!
经过恩宁横巷的男人...
八和会馆:由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粤剧艺人所建立粤剧人的行会组织。它加强了戏行中人的团结,保障戏班营业正常开展,在清朝解禁粤剧後回復戏班事业。八和会馆成立不久,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罗品超、林小群、陈笑风、白雪仙等都先後加入该馆,後称为“八和子弟”。当时建筑八和会馆的费用都是透过全行在每年闰月休业的时期举办义演,扣除工资後所筹集而成。另外,凡是入会会员都需要付出白银一两作为「份金」。在清朝光绪十八年(1889年)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共分八堂,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不同的行当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面具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庆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军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戏卖戏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乐人员在普和堂。由于工作人员有很多,八和会馆更设有方便所(医疗室)、养老院、一别所(安排身後事情)、小学、何益公司(戏箱行)。随著粤剧不断向各地发展,八和会馆也成立了不少分会,现存的分会遍布世界18个国家或地区,而广东的八和会馆被海内外粤剧人士尊为“母会”。
西关大屋,想起了满洲窗、青砖、脚栊、趟栊,无论是大门、趟栊抑或是脚栊都不见有一根铁钉,全部用手工把木材对接装合而成。西关大屋的门环大多为圆形,西关人用圆形门环,是因为许多西关人喜欢“功德圆满”,因此门环大多用圆形。。...不过我去的时候,内部装修,停止参观呢,如果不给进去,我想好了,唱段粤曲http://blog.sina.com.cn/u/49f5bc04010008ll就应该可以了吧!关于“八和”的由来,一说是“銮和”、“德和”等八个以和为名的堂名,一说是把“人”字拆开成“八”,以示粤剧艺人要与佛山琼花会馆这个粤剧基地分开了。为了衬起这个会馆,大门也一定要够高够阔,但是要做这样的门,首先就要找这样大的木,但这样一大片过的木材很难找,否则就只能用一块块的木板拼,但他们又不愿用拼出来的门,为此负责人很伤脑筋,苦无对策。一夜,华光师父向负责人报梦,说某处有巨木可作大门,于是第二天清早负责人就到先师指点的地方一看,不见什么树木,唯见一个大水塘,本以为梦境为虚,后来他又想,会不会要藏在水塘底下,于是命人抽干水塘,果然在干涸的河床躺着一块大柏木,关于树木中的伟丈夫有“千年松、万年柏”之说,这偌大一块柏木,甚为罕见。
在已经拆迁的地方补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