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战略过后 体育的日子该如何过?
(2008-08-26 15:56:55)
标签:
评赛观赛奥运战略女曲女排金昶佰伦敦体育 |
奥运战略过后 体育的日子该如何过
文/张志威
51枚金牌100枚奖牌,金牌总数第一,这当然是好事儿,既展现了我们举国体制的成果,又振奋民心,激发了斗志。
就像17天的奥运结束以后的综合症,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17天后的失落是难免的,17天以后归于平静是必然的,生活要继续,四年一度的周期,运动员自17天结束时刻起,又要进入伦敦奥运时刻的备战。
51枚金牌100块奖牌,说实在的取得这样的成绩不仅仅是主场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奥运战略的奇迹。如果没有奥运战略,造就的高精尖体育人才,在强大的主场都是白给。
现在要提这样一个疑问?北京奥运会我们有个奥运战略,伦敦奥运会我们该不该还要有个奥运战略?奥运战略带给我们的是喜悦的金牌和奖牌,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我们高兴过后最应该看到的是,在很多体育项目上我们造就的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人才,而不是以普及体育运动为前提选拔出来的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
如曲棍球、自行车、蹦床包括已经告别奥运会的女子垒球等等。
女曲全国注册的仅有200人,只有可怜的两三支球队,女排据说注册的球员不超过两千。
我们关心女曲,大概都在大赛来临之际,因为女曲有金昶佰在,所以我们寄托着夺牌的希望;我们关心女排,是因为女排是最有观赏价值的球类,同时也有我们老女排的情节在里面。但是偌大的13亿人注册球员仅仅2000,女曲的银牌、女排的铜牌,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在虚弱的繁殖土壤里,常年的国家集训,才有这样的成绩。
美国女排仅仅集训了几周,在郎平的带领下取得了银牌,可他们的球员都是业余的,是美国排球基础实力的体现。
在很多项目上,我们重视的不是基础的发展,而是竭泽而渔的“掠夺性”的战略,包括我们的男女足球,无一不是如此。
还是拿女曲来说,金昶佰带领女曲打拼了九年,成绩可以说非常骄人,然而我们的女曲推广和发展几乎是原地踏步;女排的战绩不能算差,每一届奥运会都寄托着厚望,而我们的排球联赛、排球队员却日渐萎缩,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强化训练、速成人才、奥运周期大量请外籍教练,这些都无可指责;但是让人痛心的是我们的速成人才仅仅是金牌榜上的荣耀,并不代表我们全民体育运动的普及性,更不代表人民的健康指数。
竭泽而渔,点石成金固然能显示其高明之处,除了能证明中国人聪慧和刻苦外,并没有什么好处。恶性循环,锦标主义,接下来的就是人才断档,体育项目从业人员的不断萎缩,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51枚金牌100块奖牌是很荣耀,但是,能够证明我们是体育强国的还是后奥运时代的全民健身的体育运动,还是我们各体育项目的普及率,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顾拜旦说:“体育为大众”,全民健身的大众体育,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
4年一个轮回,我们总不能每一个轮回搞一个奥运战略,伦敦奥运会或许是检验我们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坐标。
严正声明:本文由张志威在新浪博客发表,网络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报刊、广电等其他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谢谢合作,违者必究!
E-mail:zzw5719@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