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写高考作文: 该不该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2008-06-10 10:40:27)
标签:

跟着火炬看中国

情感

孩子

好奇心

江苏高考作文题

扼杀

教育

育儿

好奇心是人之常情,好奇心是质疑根源。有些人说一个人太好奇了,就是多管闲事,多此一举,多嘴多舌。如果你称赞他关心体贴别人,这好奇心就愈发的膨胀夸大,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他都要好奇得帮你一一处理。但人多少是需要些好奇心的,钻研学问没有好奇心不可能持久,小孩子没有好奇心画画毫无想像力。凡事都不好奇,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除了尼姑和尚,大概也只有傻子。

 

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少不了的,越是聪明可爱,越是肯下苦功钻研问题的孩子,先不说他有多么的成功,至少他那显而易见的好奇心不能低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家长的一句话或一个小动作就无声无息,轻而易举的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孩子在路上看到小狗拉下的粪便,要是他凑上前去低头作闻的姿态,大人一定会马上把孩子拉开,然后捂着嘴巴二话不说就急匆匆的带着他跑开;如果孩子在窗外发现一只正在织网的小蜘蛛,大人也一定不让他好好研究一番,只说你看这多脏啊,然后毫无商量余地的把蜘蛛一气之下扫地出门。

 

所以,孩子的好奇心对大人而言,不是可有可无,是无中生有。孩子的好奇心太大太强了,大人看不惯就破口大骂,恨不得他不要知道那些大人认为的肮脏不值得一提的东西。而那些乖巧的孩子们,也识别了好奇心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大祸临头,也习惯了不以好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让人难受的是,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最大的祸害一下子并不会立竿见影,它是随着时间渐次让孩子们淡忘和遗弃的。久而久之,孩子们会这样想:还是别太好奇的好啊!要不然又要挨妈妈骂了。

 

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并不是犯错,它是孩子天性流露的对陌生世界的感知,它来源于孩子大脑里对事物从模糊到清晰的一个接受过程。我们大人能做的,最好是不要太多的去限制和轻视孩子的好奇心,我们可以默默的跟在孩子后头,轻轻的回答他可爱的提问,而不是假装作出恐怖万分的样子,一会儿努努嘴示意孩子不要去看,一会儿又强行按照自己的意愿不让孩子继续他的好奇。

 

有一个家长,不止一次的和我说起她那个顽皮的儿子,她说带儿子上学校的路途并不远,可是每次去上学总要花费她好长一段时间。她说:“他走路并不象其他的孩子那样乖乖牵着妈妈的手,而是边走边看,看到新鲜好奇的事物就要停下来观察。每次差不多都要迟到了,他还不舍得放弃多看一眼那些他认为好玩的东西,真是烦死人了!”我一听,哈哈大笑,怎么那么象我儿子?我和她讲:“其实我的儿子也是如此!一片树叶,一只芒果,试飞的小鸟,天上的白云,对他来说,最有趣不过。可是这样很好啊!因为他对生活充满了好奇。长大以后我相信你的儿子一定是个观察力极强的孩子!”后来,我建议她晚上早点带孩子入睡,早上可以早起,这样就能腾出更多时间去观察一切他感兴趣的事物了。

 

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好奇也要恰到好处,分寸有礼。有些孩子的确是太过好奇,见到残疾人他会指指点点,还和大人说“他好难看”时,大人的第一反应就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对他说:“他的手受伤了,我们给他让座好吗?”但好些家长在好奇方面教育不到位,往往让孩子从小养成了一个爱打听别人隐私,爱动不动就翻别人抽屈的坏习惯,这样的好奇看似有趣,实际上毫不尊重他人。

 

有一户人家,她的妈妈与婆婆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有时候她忙着做家务的时候可以偶尔看到老公和婆婆在交头接耳,她的好奇心也随之接踵而来,可她做事分不出身,于是她就把正在做作业的孩子支使了来,让他去偷听爸爸和奶奶究竟在谈论什么。时间长了,孩子养成了陋习,同学之间最爱偷听别人的谈话,还经常给老师打小报告,班上的同学都不喜欢他,还说他是个无中生有的“搅屎棍”。

 

每一个幼小的生命都心存一份好奇,一旦把好奇心夸大变形,就不但是“好奇害死猫”,还害人害己。对新事物好奇可以传播信息,满城风雨;但对私人问题好奇却可以暗箭伤人,诽谤诬蔑。对身边不关痛痒的事情漠不关心,毫不好奇,那是麻木不仁;对大灾大难到来时不愿伸出援助之手,对受灾群众正眼不瞧,毫不好奇,那是冷血无情的表现。相反,对别人的隐私喜欢招摇过市,对非己的利益流行望眼欲穿,好奇心超级强烈,则太容易从一位说三道四的“长舌妇”摇身一变为无恶不作的“害人精”。

 

该不该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应先从大人会不会好奇,懂不懂好奇入手。人本身就爱打听,社会又是信息万变的,哪里有好奇心哪里就有炙手可热的新闻。好奇心说白了就是一种人的八卦。八卦得道就是好奇心使用得恰当,是让孩子受益非浅的姿本。既然一生受用,为什么还要在不该扼杀的时候将孩子的好奇心一网打尽,而在该管制的时候又让它胡作非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