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景元
陈景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12,315
  • 关注人气:8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芈月留给世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05-11 17:24:31)
标签:

文化

历史

阿房宫

陈景元

揭秘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芈月留给世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代中国,有一批权威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一些莫须有的材料,不仅要全面地否定秦国历史上有一位叱咤风云的宣太后芈月,而且还以各种各样的假象,妄图去推翻秦代曾经建成“三百里阿房宫”的历史事实。但是,这一种努力显然是徒劳的,最后也是不可能得逞的,因为,由于“三百里阿房宫”的实际存在,而派生出来的与阿房宫直接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阿房宫才是它们的根,是它们真正的源头。

 

    这是党益民为介绍“阿房腔”戏剧而撰写的专著,此书2011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说:“阿宫”就是阿房宫,“阿房腔”也叫“阿宫腔”。1961年剧团赴北京演出时,《演出说明书》中写着:“阿宫腔”发源于阿房宫,秦朝灭亡后,阿房宫优倡,将宫廷乐曲流传到民间,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传承演变,最后形成民间说唱、皮影戏和舞台剧目,它是“阿宫腔”的发展脉络。由此可见,阿房宫是真正的“根”,秦时如果没有阿房宫,就不会有今世的“阿房腔”。

 

    一提起“阿房腔”,陕西是有众多历史记载的。据说当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被迫逃到西安进行避难,临潼是必经之地,她几次入住到临潼唐代华清的豪华行宫之中,在这里不仅参观了秦始皇陵和秦宣太后陵,尽情享受了骊山“贵妃池”的温泉之浴,品尝了临潼著称中外的“火晶柿子”,还特意欣赏了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阿房腔”,隨行的大臣上奏说:这“阿房腔”就是从当年秦代阿房宫流传出来的,戏腔委婉,过目让人永世难忘。

    

    阿房宫是芈月留给世人的物质文化遗产,而“阿房腔”是芈月留给世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阿房宫的“阿房腔”,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应该知道,陕西人是很聪明、很智慧的,陕西民间有一句谚语说:“戏上有的世上有,世上没有的歌里有”,陕西老一辈人说:“看戏里,喻世里”。陕西人能够把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悲欢离合,全都演出来、唱出来,这其中最典型、最感人的,莫过于陕西人最喜爱的“郿戏和阿房腔”了。

 

“郿戏、阿房腔”,唱的是秦人历史,唱的是关中生活,这些剧目形成于秦时,精进于汉代,发扬于后世。“郿戏”也称“迷糊戏”,它曲调悦耳动听,又被称为“迷戏”,“迷戏”是迷人的戏,因为“郿、迷、芈”音色相近,有人干脆将“迷戏”称为“芈戏”。芈月长期住在太白山麓郿县行宫之中,所以“郿、迷、芈”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相互融合的共同体,是芈月在此生活的历史见证,人们对她促使“迷戏、郿戏”产生的结论,不应该再有任何一点的悬念。

 

陕西的郿县,有一半以上的地形,都处于秦岭山区,那里山连山、山重山,林木繁茂,瀑布众多,风景幽美,气候宜人,与秦宣太后的楚国地形地貌,十分相似,所以宣太后芈月,就在这里建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萯阳宫,作为她最喜爱的避暑行宫,这一座宫殿,也是秦始皇母亲夏太后,居住过的地方。秦宣太后为什么喜欢郿县,这是有其特殊原因的,秦宣太后本是楚国人,是楚国传统王族的主体“芈氏楚人”,这个“芈”字和郿县的“郿”字,简直没有任何区别。

 

秦岭太白山下,还有著名的甘泉宫。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周王赧四十三年(即昭王三十五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的记载,在《史记·匈奴列传》中,也有“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灭义渠”的记载。这座宫殿,就是秦宣太后与匈奴西戎王曾经长期居住、生活、行乐的甘泉宫,恰恰就位于陕西省户县的地界之内。因为在《唐书·地理志》中,还有“户县西南二十二里有隋甘泉宫,或即袭秦故址为之者”这样的记载。

 

另外,在宋代程大昌撰写的《甘泉宫》之中,有“隋宫在户县西南二十里,对甘泉谷。惟秦之甘泉,史尝明言在渭之南,而无言其在渭南何地者。则秦之甘泉与隋之甘泉正同一地,安知隋宫不袭秦旧耶予”的记载;在明代罗廷绣的《甘泉宫辨》之中,有“秦之甘泉与隋之甘泉正同”的记载。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县志》之中,有“甘泉宫在户县西南二十里,对甘泉谷”的记载。明代户县造了一座阳明寺,在重修阳明寺的碑上,也刻有“隋甘泉宫旧址在焉”的碑文。

 

十分遗憾的是,随着千百年来历史的沧桑巨变,这一座著名秦代宫殿的具体位置,早就已经无任何的踪迹可寻了。直到200511月,户县石井镇栗峪口村的村民刘财旺等几位农民,在当地平整土地的过程之中,发现了大量的空心砖和精美瓦当,发现了一批夯土层和绳纹残陶片,尤其令人惊喜的还是,当时发现一个直径达到18厘米的云纹瓦当。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徐卫民等文物考古专家,立即前往户县石井镇栗峪口村进行现场勘察。

 

权威的专家一致认为,所有这些可能就是先秦时期遗留下的宫殿建筑材料,它们都属于秦时甘泉宫遗址的范围,是当年秦国君王祭天的所在地,也是秦国后宫生活的主要行宫。户县的农民,偶然地发现的一些重要秦代建筑遗物,再加上户县文史人员几个月以来的实地勘察和研究论证,使得这一重要秦代宫殿遗址位置有了初步眉目。所有这些重要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都证明位于郿县萯阳宫和户县甘泉宫,就是当年秦宣太后执掌秦国大权之时,长期居住活动的场所。

 

其实,所谓的“郿戏”、“迷戏”、“迷糊戏”,又都与陕西户县是完全分不开的。陕西的户县,古代一直被称为“鄠县”,而“郿戏”、“迷戏”、“迷糊戏”,尤其是有了“迷糊戏”这三个字,就将“鄠县”也包罗了进来。因为“迷糊戏”的本身,也就是过去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郿鄠戏”,就是后来一直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一带的地方戏,它们最先都是由于秦宣太后芈月居住的行宫中,逐渐地扩散出来的,它们都是“迷戏、或者芈戏”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们由此可见,秦宣太后芈月的本人,就和郿县、鄠县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迷糊戏”,也就是“迷戏、或者郿鄠戏”,在秦宣太后统治秦国四十多年的时间中,便成了秦宣太后最钟爱的戏剧,成了秦都咸阳一带最为流行的戏剧,成了秦国最受欢迎的一个戏腔。“三百里阿房宫”的辖地甚广,位于郿县、鄠县的萯阳宫、甘泉宫,自然就与“三百里阿房宫”难解难分了,而“郿戏、郿鄠戏”,自然就成为阿房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三百里阿房宫”的广大范围之内,甚至发现了与阿房宫直接有关的瓦当。它的理由是,在由清代朝廷毕原亲自编纂的《秦汉瓦当图》一书中,就收录有“平乐阿宫”四个字的瓦当文字。而“阿宫”指的是什么宫殿?在千百年的历史尘埃中,没有留下任何一点点踪迹,过去的学者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与它类似的“阿房城”、“阿城”、“阿宫腔”,却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在《汉书》上记载着“阿房宫亦曰阿城”,所以“阿城”就是“阿房宫”。

 

人们发现一个规律:这就是在“三百里阿房宫”所在地区,凡是与“阿”这个字有关的事和物,在它适当的位置上,都是可以加上一个“房”字的。比如,在陕西关中地区,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流行着一个叫“阿宫腔”的古老剧种,而人们是可以直接将“阿宫腔”叫做“阿房腔”的。因为“阿宫腔、阿房腔”,都是由秦时的宫廷乐舞发展而来,它们又都因阿房宫而得其名。既然人们可以将“阿城”看成是“阿房宫”,当然也就可以将“阿宫”看成是“阿房宫”了。 

 

“阿宫腔、阿房腔”本身,已经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而它本身,实际上也是“秦腔”的一种,它们可称为“北路秦腔”或者“遏公腔”,它们是陕西最古老的戏典艺术之一。“阿宫腔、阿房腔、秦腔”其唱腔,都有翻高遏低的特点,一直流行于陕西礼泉、富平、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高陵、耀县、铜川、临潼等地区。这些戏曲都出自于关中,都与阿房宫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肯定地说:“阿房腔、阿宫腔、秦腔”实际是一家,阿房宫是它们的发源地。

 

由此证明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上的“三百里阿房宫”,确实已经建成,并且早就投入使用,最后一直还保留到隋唐的时期。阿房宫虽然已经消失,但阿房宫文化,却以一种戏剧的形式,被永久地保存下来。“阿宫腔、阿房腔、秦腔”是三位一体的,不可分离的文化遗产。如果阿房宫本身并不存在于世,就绝对不会有“阿房腔、阿宫腔、秦腔”,反之世上存在着“阿房腔、阿宫腔、秦腔”,又千真万确地证明了它们的主体---阿房宫存在于世的客观现象。

 

完全可以断言:只有阿房宫物质文化的存在,才有可能使“阿房腔、阿宫腔、秦腔”这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现在,人们确实还很有必要再去进一步去看一看,陕西省的“阿房腔、阿宫腔、秦腔”这一戏种真正的来龙去脉,如果能够将这些问题,都彻底地弄清楚了,那么有关阿房宫本身的考古是非的大争论,也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的结论了。在《琴苑要录》之中,就有“秦征天下美女,以充后宫,纵酒离宦,作戏优倡,宫女侍者千人”的历史记载。

 

秦王朝灭亡后,“三百里阿房宫”中众多的内侍、宫女以及舞乐歌女们,并没有真正逃离阿房宫、兴乐宫、章台宫等宫殿。项羽是一个典型的歌舞迷,阿房宫中的优倡,自然都要为他服务。兴乐宫被刘邦改作长乐宫,章台宫变成汉代未央宫,阿房宫中各种风格的歌舞演唱,被后人继承下来,并且传播到民间,形成固定的曲调,这种调式被人们称为“阿房腔、阿宫腔、秦腔”。从此阿房乐曲由宫廷扩散开来,世存曲牌多达400余支,在全国戏剧艺术宝库中享有盛名。

 

“阿”这个字,在陕西关中地区方言中,还有一种“美和舒服”的意思。所以“阿房宫”的本身,还是“最美、最舒适、最豪华”宫殿的象征。人们知道,在咸阳地区所有人,都将“阿房”念作“窝邦”,乡土意味很重。两千多年过去了,他们仍然以“阿房腔、阿宫腔、秦腔”的形式,怀念着它,记挂着它,说明阿房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只要“阿房腔、阿宫腔、秦腔”不被推翻,如果还有人要刻意否定它,淡化它,恐怕是一件难以得逞的,不得人心的事情。

 

“阿房腔、阿宫腔、秦腔”角色行当中,“生、旦、净、丑”俱全,它所有表演都沿袭传统程式,有一些表演动作,更是独特和别致,相当精彩。在陕西地方剧种之中,还有一种叫“阿房腔”的皮影戏。1961年剧团应邀赴京,在国务院小礼堂里,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阿房腔”的《穰侯捜车》和《淮河营》,受到了一致赞赏。20065月,经国务院批准“阿房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意味着以阿房宫为背景的“阿房腔”已经有一个正式名分了。

 

两千多年以前,由芈月建造的阿房宫,一直流传到唐末宋初,最后变成了一片农田,它庞大的建筑本体虽然是消失了,但是它的许多遗物,都尽可能被保存了下来,有的转移到外地,有的收藏在本地博物馆,一些零星瓦当和其它物品,上个世纪五六年代,还能够随处可见,陈景元在一个废坑中,竟然找到一块奇异的怪石,其形象犹如一个头上梳着“歪髻、偏髻”,五官俱全的玉人。它与阿房遗址和俑坑出土的“歪髻、偏髻”的秦俑,几乎是一模一样、毫无二致的。

 

其实,由于受到历史上阿房宫各种深刻巨大的影响,除了产生陕西“阿房腔、阿宫腔”之外,在许多地方和许多国家,按照阿房宫的式样去进行仿建的例子,也是非常之多的。比如湖北武当山玉虚宫,它的地面占地达到525万平方米,房屋多达2200间,建筑所需巨大木料,来自两广地区的深山老林。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张良皋,将玉虚宫称为“中国建筑文艺复的标志。”而明代的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则直接地指出了:“玉虚宫,实际上就是秦代阿房宫的再现和翻版。”

 

阿房宫一直留存在世人的心目之中,人后怀着崇高敬仰的感情,深深地眷念着它,尽管当年主宰阿房宫的主---芈月,早就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阿房宫毕竟是千千万万的工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高超的技艺、以充满血泪的艰辛真正凝结而成的劳动结晶,它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都与工匠以及他们的子孙,永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的“睹物思人、睹物思亲”,看到了它们的存在,如同见到久远的祖先,这就是后人不忍心烧毁阿房宫的主要原因吧。

 

“三百里阿房宫”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它仍然以各种方式,广泛存在于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中。比如陕西风翔地区,一直流传着在凤翔城和盘古山间的重山峻岭之中,有个“阿房”遗址。凤翔本来就是秦国的故都,后来迁都栎阳、迁都咸阳,凤翔也就逐渐荒芜了。宣太后芈月执政之后,修复了凤翔蕲年宫,当代凤翔出土“歪髻、偏髻”玉人,说明当时凤翔也有宣太后使用的宫殿。据说,在遥远的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还有一条以“阿房”命名的街道。

 

能够证明阿房宫的实际存在,并且在人们心中留有不可磨灭印象的,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江苏省丰县,有一个以“阿房”命名的村子。据史料记载,张道陵是汉代留侯张良的八世孙,就出生在丰县城西南二十多里(今宋楼镇费楼)的阿房村。汉高祖刘邦公元前19610月,亲自率领几十万大军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后,荣归故里省亲。刘邦在这里高吭著名的《大风歌》,丰县父老们热情邀请刘邦进村去憩息。当年的热闹情景是:“张帷帐,献牛酒,畅饮三日”。

 

刘邦和项羽分道扬镖后,刘邦在汉中站住脚跟,立即率领五十万精兵,向东攻占彭城,烧了项羽行宫,掠夺府库和宫女,气得项羽从山东回师反击,直捣刘邦故里,焚烧刘邦宅院,挖掉刘家祖坟,俘获了刘邦父母妻儿,项羽偏偏对“阿房村”,没有进行丝毫破坏,就像项羽攻占咸阳,烧毁咸阳和掘秦皇陵,而对阿房宫和俑坑没有进行破坏一样,因为阿房宫和俑坑,都是芈姓楚人的杰作,而项羽自己就是芈姓楚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晚年再回到丰县老家。

 

刘邦对父老说:“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为铭记他回乡,当地建了一座“邀帝城”,城中造了“邀帝寺”,每逢正月十五,举行庙会。请人们注意,刘邦回到丰县,没有家宅,没有“邀帝城”,没有“邀帝寺”,那么他在丰县,到底住在哪里?看来他和项羽一样,只能住在“阿房村”中,因为“阿房村”紧邻后来的“邀帝城”。“阿房村”是一个历史重镇,原名“盘家村”,是商朝盘庚确定的一块风水宝地,芈月建成阿房宫后,此地也就更名为“阿房村”。

 

项羽出生在宿迁,虞姬故乡在沐阳,他举起抗秦大旗后,起义大本营就设在山东定陶。秦朝灭亡后,由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西楚王朝”,就定都在彭城(今江苏的徐州)。定陶是秦宣太后芈氏执政时,封给自己弟弟穰侯的食邑之地,所以在咸阳建造阿房宫的同时,将丰沛最富饶的地点,建成一个“阿房”重镇,应该是在芈姓楚人的情理之中,项羽作为芈姓楚人的一员,和芈月本是一家人,所以他在咸阳不烧阿房宫,在丰县不烧“阿房村”,应该是一种天性的折射。

 

即使临潼的华清池风景区内,在靠近“五间厅”前的荷花池一侧,有一处被人们称为“阿房台”的遗址。根据《史记》记载,当年的阿房宫一直修建到骊山脚下。所以华清池内有阿房台遗址,当然就是阿房宫已经建成的一个明证。谁说阿房宫不存在,谁说阿房宫没有建成,谁说“三百里阿房宫”是唐代诗人杜牧编造出来的历史谎言,看看华清池之内“阿房台”的实际存在,全国各地众多与“阿房”有关的人证和物证的实际存在,这就是一个最好、最有力的回答了。

 

阿房宫到底存在不存在?在牡牧《阿房宫赋》之前,东晋时期民间早就有“凤凰、凤凰,止阿房”的歌谣广泛流传。民间歌谣,当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凤凰”为什么也能够和“阿房宫”联系起来呢?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五胡乱华时期,也就是南北朝的战乱时期,燕国的皇位继承人慕容冲,有绝美的容颜姿色,因而得到前秦皇帝符坚的宠信。后来符坚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大军,慕容冲集结几十万鲜卑人进行雪恥,执掌了西燕军事指挥权。

 

慕容冲在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于是决定建立西燕国。据众多史料记载:慕容冲的建国大典和即位仪式,就是在阿房宫大殿上举行的。慕容冲在阿房宫称帝即位,做了西燕的“威皇帝”,说明宣太后建造的阿房宫,确实是实际存在的,而且在秦代末年,并未被项羽焚烧,甚至被历代君主保存下来,能够在阿房宫内称帝即位,是一个谁都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处心积虑地否定阿房宫的存在,在如此确凿的证据面前,难道不应该就此却步吗?

 

传说中的凤凰,常常在梧桐树上休憩,而慕容冲的小名,就叫“凤皇”,“凤皇、凤凰”没有区别,慕容冲在种满梧桐的阿房宫“称帝”,后人就将阿房宫称为“巢”,称慕容冲为“凤”,从此成了传世典故。其实慕容冲、阿房宫、凤凰三者之间,存在的这种特殊关联性,在中国是家喻戸晓、人所皆知的。“筑巢引凤”和“没有梧桐树,不能引来金凤凰”,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是一句时髦的语言,而它的源头和出处,正是慕容冲在阿房宫称帝的历史踪迹。

  

阿房宫文化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而且还直接传播到其他的国家,尤其在日本,阿房宫的一砖一瓦,都起着一种巨大的示范作用。为什么日本人对阿房宫情有独钟呢?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据称日本天皇的血脉都来自于中国,在秦朝的末年,由徐福率领的船队,携带着五谷和百工,东渡去了日本国,在那里发展农桑、建造宫室、兴修苑囿。在这个发展过程之中,“阿房宫”的建筑技术,当然代表着最优秀的中华文化精华,也在日本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优秀文化是人类共同财富,它的发展是不分国界的,只要有途径相通,相互的交流和影响,任何人都阻断不了的。秦人文化传递过去了,阿房宫建筑技术得到当地认可:在日本鹿儿岛仙岩的中国式园林中,亭内铺砌的地砖,都刻着阿房宫的精美图案;据有关报道可知:1966年日本九州黒发山山麓的林地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方非常典型的“阿房宫朝砚”,它向世人证实了秦代的徐福,当年确实到过此地,这一方“朝砚”真的就是来自咸阳“阿房宫”中的物品。

 

    在日本,有一个风景特别秀丽的名胜,是历代天皇最爱造访的秘境,这个地方叫“阿房岭”,提起“阿房岭”,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日本一个地方甚至直接被称为“阿房国”。阿川弘之撰写的《陛下阿房船》和舂町撰写的《阿房艰难经》中,对阿房宫都有精彩的描述。由此可见,“阿房宫”在日本所具有的影响力。另外,在韩国各地,“阿房宫”这三个字,也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在那里凡是建造了豪华宫殿以及奢侈办公建筑的,人们也经常以“阿房宫”相称。

 

    一位革命导师说过“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性”这样的话,实在是很有道理的。这里要强调的是,就像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建筑结构、建筑式样、建筑风格达到顶峰而后人不可能超越一样,秦代阿房宫建筑、阿房宫文化,也是达到顶峰而后人不可能超越的。具体地说,秦宣太后芈月留给世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貭文化,包括秦阿房宫和秦“阿房腔”,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杰出贡献,人们应该高度地重视它、爱护它,不要掉以轻心,一旦失去,那是不能复原再生的。

 

                                                                                                                    2016年6月21日第8次修改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