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培训师赵力颖
心理培训师赵力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5,552
  • 关注人气:1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雷夫道德成长的六个阶段——读《第56号教室》有感

(2018-10-02 16:19:10)
标签:

转载

自从捧起雷夫的《第56号教室》,我就捧起不能放下。雷夫,这个坚守在56号教室的普通老师,正是他“我相信,这可以做得更好”的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指引着他向着更好的教育方向迈进。

雷夫从一开始就着手打造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 但在他看来,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于是,他在很多年里一直在尝试各种方式,希望营造出好的班风,引导学生为“对的理由”循规蹈矩,事实上,这个目标本身就是苛求。

但是雷夫老师一直执着寻觅与这种教育理念吻合的教育方法,直到他读到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个阶段”的观点,他从中找到了教育的契合点。跟随着雷夫,我知道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知道了劳伦斯科尔伯格,虽然,对科尔伯格的教育心理学我不甚了解,但是,雷夫却用生动的事例告诉我怎样把“六阶段”导入学校。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六阶段”不仅适合学生,同样适合自己的孩子,适合我们成年人。我们不期望能立即应用在自身行为上,但是可以终我们一生的努力,使自己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他很快把“六个阶段”引入班级管理;很快,“六个阶段”就成为凝聚全班的粘合剂。在“六个阶段”的引领下,雷夫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创造了他们生命的奇迹。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

但是,这样教小孩对吗?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孩子们除了知道“要害怕师长的愤怒和权力”之外,什么都没学到。雷夫尝试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他先请孩子们信任他,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接着要他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在脑后。这种师生间的相互信任,给以后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到了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孩子们终于开始因为“不惹麻烦”以外的理由做出决定了,但老师往往会犯下我们班称为“第二阶段思维”的错误。析大师斯金纳告诉我们:孩子们因为良好行为而得到奖赏之后,就会大大提高重复我们所认可之行为的可能性。这个主张当然有其真实性。奖赏的确是良好行为的有力诱因。但是,这种做法的弊病也显而易见,就是把学生引向了片面追求奖赏的道路上去,而忽略了学习知识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因此,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身为每天站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很清楚要让小孩守规矩确实是全世界最难的事情之一。我们要是在家庭作业表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不过,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道德发展到第三阶段的时候,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坐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年轻老师大多无法抗拒这类现象:孩子们的取悦会让你自我膨胀。看到学生们对你表现出你以为的敬意,当你叫他们跳,他们就应声跳起,这种感觉真好。但是,孩子们是为师长而生活的吗?他们如果不知道做一件事的理由,而只是为了取悦教师而做,这还有什么意义呢?雷夫常常这么取笑或质疑他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这话听起来很可笑,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于讨好老师。

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许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主修专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因此,第四阶段的发展尤其重要。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四阶段是以“我要遵守规则”为表现特征的,最近很流行这种第四阶段的思维。

鉴于行为不当的年轻人为数众多,大多数教师在受训时学到要在上课的第一天制定规矩。毕竟,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们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

作为教师,要通过努力,让学生知道规则、接受规则,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如果班上的同学是从第四阶段来思考的,那么班级的管理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了。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曾遇到一位采取有趣方式教孩子说“谢谢你”的老师。他制定的规则之一是,如果老师给学生一个东西——计算机、棒球或糖果,学生有3秒钟的时间对老师的善意表示感谢并说声“谢谢你”。要是做不到,礼物就会马上收回去。

这个方法很有效,孩子们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惟一的问题是:他们对于收到的礼物没有真诚的感激,他们不过是遵守规则而已。这个“教育”也未扩展到孩子的其他生活领域。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在思维上从未超越第四阶段,那么当中有多少人要被除名。雷夫是这么教学生的: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美国为纪念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制定了一个法定假日,当初这位英雄如果采用第四阶段的思维,根本无法有所作为。圣雄甘地没有遵守规则,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也没有遵守规则。英勇的劳工领袖们打破了规则,帮助其他劳工。感谢上天,梭罗、麦尔坎、凯撒查维斯等人够鲁莽,突破了第四阶段的思维。悠远历史中的不凡人物是这么做的。

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不论是对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多年来雷夫一直试图将这个想法传达给学生,通过带领他们认识阿坦克斯芬奇和《杀死一只知更鸟》,他的努力终于成功了。在小说中,阿坦克斯给他女儿斯各特一个忠告,恰如其分地阐述了第五阶段的思维:“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很多学生将这个忠告牢记在心,没多久,这个想法便开始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很快地,我班上的学生差不多每个人都变得非常善解人意,因为有阿坦克斯芬奇作为他们的向导。

但是雷夫还是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虽说没有什么事情比遇见一个达到第五阶段的孩子更让人开心的,但我们还是想要我们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对一个老师来说,最困难的任务莫过于此。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我有个人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说起来简单,却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看看我现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我们不能讨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是可以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对于父母和师长而言,寻找用这种方式思考的人是饶富趣味的——一旦你开始注意,就会发现这种人并不少。当你发现了这种人并努力去做的时候,就达到最美好的境界了。 

雷夫的独到之处不仅认识了道德发展六阶段,而且他给出了引导儿童向更高的道德阶段发展的方法,我认为,这也是引导我们成人自我反思的标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雷夫正是在这种信念之下,以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把学生引入了更高的人生境界中去。这种身体力行,不断反思,不断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