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泰
肖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37,407
  • 关注人气:3,8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岂以长幼论短长

(2021-11-19 00:19:19)
标签:

历史

分类: 杂谈

                          ---读《魏书》记 (38)

    为官者,若以年龄而论,到底是年长好,还是年幼好?年少者,脑子里没有框框,接受新生事物快,勇于探索和开拓;缺点是经历浅,于是容易沉不住气;年长者呢,经多见广,沉稳老练,每临大事有静气,缺点是容易有暮气,缺乏上进心,且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按理说,中年是人生的黄金季节,既没有了年少者的幼稚鲁莽,又无年长者的惰性暮气;但是,却又缺乏年长者的沉稳与年少者的勇猛。所以说,若要选择人才,其最佳选择,应象毛泽东所主张的,应该由老中青三代相结合。这样,相互之间可以扬长避短,相辅相成;否则,偏向哪一方,都会失之于偏颇。

    北魏肃宗年间,崔亮任吏部尚书。当时,朝廷重臣张彝的儿子因建议选拔官员排斥武将而被羽林虎贲将士大闹公堂,并追到家中,将张彝父子横加辱骂殴打,张彝的儿子被活活烧死。为了缓和局势,主持朝政的灵太后只得允许武官依资入选。由于官位少而应选者多,于是,崔亮上奏建议,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年龄为断。既使真的需要此人,如果年限不够,也不得任用;既使是庸才下品,只要是年月久者,也优先任用。这样一来,从此贤愚同贯,泾渭无别。而后来的吏部尚书们,都步了他的后尘,沿用了他留下来的先例。魏之失才,实自崔亮为始。史书称其"断年之选,失之逾远,救弊未闻,终为国蠹。"

    崔亮的失误之处,在于选拔人才专以年龄为断,偏重年长者。而无独有偶,自他一千七百年后,我们现在仍在沿袭着以年龄为断的做法。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借着机构改革的机会,打着"干部年轻化"的幌子,擅自以年龄划线,搞"一刀切",强令一些年富力强而远未到退休年龄的干部提前退位,还美其名曰"内退"(内部退休)。其实,《劳动法》只所以规定我国公民的退休年龄为六十岁,是综合考虑了社会需求和个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强制公民提前退休,不但是违犯了《劳动法》,还非法剥夺和侵害了公民的劳动权利;而且,也对干部队伍的建设起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人到五十岁,思维尚未僵化,身体健康亦好,况且,又有工作经验,是正好干事,也能干事的好时候。偏偏在此时,不问贤愚,不问根由,一声令下,便被强行勒令"内退",把一些年富力强的人士排斥在干部队伍之外。这样做的结果,除了可以空出一些位置以利卖官售爵外,对老百姓,对社会来说,到底是幸耶,抑或悲耶?这时的班子,年轻则年轻矣,但每临大事,缺乏经验,底气不足,往往造成决策的失误。特别是一些"莽撞少年",不知深浅,恣意妄为,往往以改革为名,专干一些出格的事,给党和国家,给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有些人热衷于拉队伍,搞裙带,敛钱财,索贿赂,坐大奔,住豪宅,养情妇,泡"小蜜",花天酒地,胡作非为。这样的年轻干部,怎么会不受到老百姓的谩骂与唾弃?

    俗话说:矫枉不能过正。不论是重长轻少,还是弃老扬少,都未免失之于偏颇。由此看来,还真的不如学一学毛主席著作,把老中青里的优秀分子,都结合到领导班子中来。这样的班子,才会真正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