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涉毒与丑陋的娱乐圈
■文/图图
■图片/网络
“他的电影为人类道德完善作出了杰出贡献。”
这是中国电影第六代领军人物之一的导演张元,2006年,荣获罗伯特·布莱森奖理由。然而,令人感到震惊和遗憾的是,1月9日凌晨因涉嫌吸毒被北京警方在其家中被抓获当场抓获,之后的毒品检验呈阳性。这戏剧性场面经由我们的”为人类道德完善作出了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们活生生上演,则更具讽刺意味。
张元涉嫌吸毒被抓,之所以能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是因为文艺承担着娱乐和教化社会的双重功能,而文艺家们又是令人瞩目的公众人物,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有更高的自律和社会道德责任。张导涉毒东窗事发,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也深深为张元感到遗憾,毕竟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导演,从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的10年里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了一批优秀的影片。大家都真诚希望张导能够伏法认罪、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更期待张导还能涅磐重生......
然而,令大家感到震惊和遗憾之余,还有另外两种声音更值得人们深思---
一是,娱乐圈,在张元涉毒事件后又一次遭到严厉诟病
张导涉毒东窗事发,一石激起千层浪重浪。如果说潜规则之说只是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话,吸毒则已经违背了法律进入了刑事案件的程序,一时间,娱乐圈中的丑陋现象泛滥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无论是去年年末围绕《色戒》的激烈争论,还是新年伊始,《苹果》遭禁的“当头棒喝”,再一次引发人们普遍对目前娱乐的服务方向、引导作用、美育功能、道德示范等重大问题的强烈关注。毕竟娱乐圈的明星、名导们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行为对于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有着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于是,人们纷纷指责娱乐圈是一个是非圈,娱乐圈是个大染缸,娱乐圈是个名利场,潜规则一泼未平,集体涉毒一波又起......一时间娱乐圈仿佛丑云密布、浊浪翻天,浮躁遍地。然而,充满神话和光环的娱乐圈,带给我们的不是一夜成名的选秀神话,就是名流大腕的奢靡生活;不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走光露底,就是自我炫耀互相吹捧;不是铤而走险的自我炒作,就是扭曲心态嫉贤妒能、争风吃醋,还有那人人谴责,却屡试不爽的“潜规则”......地球人都知道,娱乐圈竞争异常激烈,但这并不能成为道德败坏的理由,更不能成为违反法律的借口。我们不禁要问娱乐圈到底怎么了?诚然,我们不能以偏盖全,更不能以个别案例来全盘否定娱乐圈。然而,面对如此层出不去穷的负面新闻,是绝对到了应该重建娱乐圈形象的时候了!
二是,某些艺人和写手,竟为张元涉毒吸毒进行"有理"辩护
灵感是什么?神乎其神,众说纷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对“灵感”的定义是:“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与智慧综合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他的定义很实在,不抽象,也特具操作性。如果没有生活和知识的积累,灵感就无从谈起。
然而,有一些娱乐圈人士,基于一种错误的认识,将毒品视作激发演唱、演艺灵感的触媒。可惜,毒品在给予这些人片刻的感官快感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地狱般的抑郁和被毒瘾折磨的欲罢不能。
张元也曾自称灵感来自毒品。拍戏的时候从来不看剧本,几乎也没什么剧本。电影《我爱你》是由王朔小说《过把瘾》改编的。其中徐静蕾所饰演的应该是“杜梅”一角,但是在《我爱你》中改名为“小菊”,剧组工作人员透露,改名原因很简单:因为张导演在拍摄《我爱你》的时候每天都在服用一种毒品,毒品的名字就叫“小菊”。张导涉毒后的作用仅此而已,至于说靠吸毒产生“灵感”,纯粹是无稽之谈,自欺欺人!近日,据知情人透露:张元涉毒事发前“某天他接到张元的电话,张元导演在电话中做了忏悔,说他对不起朋友,对不起家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在最后的时候给朋友们打了电话道别。接到此电话后,知情人万分着急,可又打不通张元的手机,又不敢冒失报警。第二天,又接到张元打来的道歉电话,说是前一天在家中自己制作的大麻饼干(就是把大麻掺到面粉里面烤制成饼干,然后食用)。不料,自己缠入的大麻太多了,一下把自己带入了幻觉。”.....
由此,可见张导对毒品迷信和迷恋到了何种程度。
也难怪,近年来关心电影的人们纳闷,为何张元突然消逝于影视圈之外,再也看不到咱们的张导的电影了,难道他真的江郎才尽了?直到他涉嫌吸毒被抓,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毒品销蚀了他的才气,毁灭了他的灵感,使其沉溺于颓废的毒瘾而不能自拔,哪里还有精力、智慧和体力策划、导演、拍摄电影呀!?
日前,有律师表示,一旦确认张元构成容留他人吸毒或教唆他人吸毒,最重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是多么可怕、可悲又可惜的一幕呀!
毒品是社会的毒药,同时毒品对娱乐圈人士的伤害更大,吸毒不仅不能产生艺术灵感,最终只能身败名裂、锒铛入狱。明星大腕们的事业、名誉、光环和身心顷刻间就会被吞噬殆尽,一切的努力和勤奋的成果都会毁于一旦。娱乐圈,当以张元为戒。

张元

现场被警方抓获的张元

电影《看上去很美》海报

电影《绿茶》海报

电影《寻枪》海报
最新精彩图文推荐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