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药业“制造”疾病?

(2008-07-07 06:21:47)
标签:

健康

保健

疾病

医药公司

医药业

性功能障碍

杂谈

分类: 健康资讯

     医药业本是保障人民健康,防治和减少疾病的行业,可现在医药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仅不能预防和减少疾病,而且在千方百计的“制造”疾病以谋取利益。这种情况目前非常突出。如:医疗单位对患者进行心理恐吓,对患者实施过渡检查、过渡治疗,将小病说成大病、大病说成不治之症,无病也要开点保健品等等,过份的夸大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治疗作用,进行虚假宣传而不实的宣传,引诱人们对某类药物或保健品进行购买,——最终导致众多新的疾病的产生。医药业“制造”疾病?

    危害最大的几个广告是补充维生素、补钙和治疗性功能障碍的广告,这些广告不仅严重误导人,而且制造了许多新的疾病。

    医药业需要“制造”一些疾病和一些新发现,夸大它们对人体的影响,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药品大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百忧解”的宣传部门首先把目光转向了媒体和潜在消费者。医药业推销药品的手段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在这过程中,有关疾病和药品的信息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操控,这种操控将医药领域本应严肃对待的一些成果、反而被污成了毫无疗效的废品。

   《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英国医学会杂志》等各大医学刊物对此都进行了揭露。一篇为《贩卖病痛:医药产业和疾病贸易》的文章开篇就指出,“告诉人们他们得病了,就可以赚到很多钱”,文章揭露了医药公司与通讯、广告、医疗和大众传媒等机构之间联合努力形成强大推动力,以使尽可能多的人相信他们生病了。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两名专家雷.莫伊尼汉和戴维.亨利合作撰写的11篇文章,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个“疼痛广告时代”的警醒,并对目前日益增长的将健康人变成病人的趋势进行了分析。

    这些文章列举了很多证据,比如医药界对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夸大其词,说“超过半数的40岁以上的男性”都有可能患这种病症,并建议患者“就算是只发生过一次阳痿的情况”也应当服用某种药物。

    在广告中,巴西足球名将偑莱问道:“你觉得自己还年轻,不会得性功能障碍这样的疾病吗?那你就错了,每3个男人中就有一个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也在其中,请不要再沉默下去,去求助医生吧,你可以做到!

    这个广告背后是“伟哥”的制造商辉瑞制药公司,尽管该公司的商标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专家指出:人们应当对制药企业在疾病的定义和推广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保持更多的清醒。

    自1998年“伟哥”的出现以来,让辉瑞制药公司每年赚取15亿美元的利润。为了在新的消费群体中再创辉煌,制药业正在推动“创造新的疾病,如妇女性无能。虽然妇女性生活中确实有紊乱现象存在,但这并不能被引导成为药品市场的的一种疾病,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受宣传影响人群急于看病吃药,而忘记了造成性生活困难是复杂的社会、身体健康状况和生理及心理原因。若在此情况下乱用药物,从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身心伤害。

    另外一个例子是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症,医药界给家长们灌输的只要发现孩子出现学习没有条理的情况就应进行药物治疗的观念;很多疾病的“创造者”们:卫生保健售货员、媒体工作者、药物学家、医生和人类学家,正在“为了扩大市场”而模糊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界限。

    专家说:医药公司和一些医疗组织、病患协会以及媒体都应当对此负责。他们将生活中一些原本正常的情况宣传成了严重而广泛的疾病、而必须进行治疗,可这些宣传案例背后是一些察觉不到和无规律的企图,其目的是改变公众对健康和疾病的概念,从而扩大新药的市场。”

    一些与医药企业关系密切的研究售货员也会在由新药竞争行业企业赞助的科研项目中与其医药业同等共同参与到新疾病的发掘和确定“工作”中去。

    目前,人们对健康专家仍非常信任,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医生与医药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医药公司在有关疾病信息的推动中扮演的直接角色。专家指出:面向健康人群的新药品正在威胁着由公共资金支撑的卫生系统的活力。

    医药业为了尽可能将新产品推向市场,而采取的一些营销手段,将轻微症状提升到严重的程度、将日常的小毛病夸大等。它们会将这些手段结合起来使用。

    眼下这种情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同样需要一种类似的机制来检查和提供最没有导向性的疾病资讯,尤其是那些最有可能被利用人微言轻商业手段的疾病。

    如医疗保健的专业售货员、政策制定者,媒体工作者和消费者应当远离那些医药公司关于疾病特性和发展的宣传材料,监管部门边应使那些完全独立的消息来源去取代那些将健康人说成是病人的欺骗性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