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白日焰火》看编剧算老几

(2014-04-11 11:21:23)
标签:

杂谈

匆匆看了一遍,在想,编剧到底是老几?剧本到底有多重要?演员能不能改剧本?导演兼编剧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获得金熊就是最好的电影吗?我只拎出几处硬伤,说明一个道理:编剧真的很重要。

吴志贞(桂纶镁)把骨灰埋在洗衣店门前的树下。如果这是她丈夫梁志军的骨灰,这一笔多余;如果她误以为这是梁志军的骨灰,这一笔勉强成立,但漏洞很大;事实是,她明明知道这是被她杀死的人的骨灰,还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埋在街道旁的树下,似乎生怕别人看不到,这就匪夷所思了。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如她所说,“扔进河里”,消匿踪迹,她想到了,但行为却如此弱智,只有一个解释,这是编剧为了后面的剧情逆转而有意为之,这是“编剧的意志”而非生活的真实或艺术的设计,一大败笔。

那件皮大氅。人死了五年,这件罪证在洗衣店吴志贞的眼皮子下面安安稳稳躺了五年,哦,不是躺,而是就在柜台下面伸手可及的地方。在那个狭窄的小店里,我想那地方只能存放准备交付顾客的衣物吧?真的,就在吴志贞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每天都要触摸的地方,她可真傻!不对,她的内心可真强大!果然,这件皮氅和那些招摇的骨灰一样,成了她做死的铁证。要想解释这种安排,要莫是她想死,生怕别人不知道,要莫又是“编剧的意志”。从电影看,决不是前者。

吴志贞向公安出卖丈夫梁志军。她不担心梁把案情合盘托出,把她供出来吗?你可以用梁的爱来解释,但在电影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他的爱情有多深。诚然,梁志军因为爱,可以隐姓埋名过一生,可以不断杀死接近吴志贞的男人,但那是侧面的叙述,观众需要有影像的冲击。而电影中他们唯一的一场对手戏,除了交待后事,还有准备买烟,然后就是沉默、沉默,丝毫感受不到爱意,说这个男人会为她扛起来不开口,反正我是不信。于是,编剧把梁志军击毙,一了百了,多么省事的办法呀,但却是最拙劣的办法。

既然梁志军的爱情如此猛烈,吴志贞又怎么能再接连结交男友,甚至有一个已经到了举行婚礼的前夕,这可能吗?她是在用这种办法为“死人”梁志军多杀几个人吗?她是想让梁志军连续杀人以便把自己的前罪勾出来吗?她是在自寻死路吗?不,这是又一处“编剧的意志”。编剧让她等待张自力(廖凡)出现,因为编剧知道,不引出后续的罪行,整个电影就不成立,廖凡也无法获得柏林影帝了。可是,整个故事建立在如此不堪一击的基础之上,这是编剧的悲哀。

上述四大硬伤,每一处都是故事的关节,对故事走向(转折)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这几个点,整个的故事将不存在,但是,骨骨头坏死了,这个电影还能站起来吗?于是,我对国人趋之若骛的柏林电影节看轻了。

再说几处不是硬伤的淤青:一、张自力重新回到案件,是因为一次街头偶遇。刑警队长及其下属在蹲坑,张自力上车,下属开始从头汇报案情,张自力开始留意吴志贞。这样的设置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目的就是让张自力听到,把他拉进故事。太随意了吧?任何一个稍有基础的编剧都会找到比这高明百倍的设计,不显山不露水,完成戏剧需要。二、结尾。任何一个编剧都知道,故事要结束于高潮。本剧的高潮应是喝酒庆功。但编剧却要来一大段指认现场(很详细,我承认拍得很不错),但是,情绪和氛围完全不搭,拖慢了节奏。我理解,这是编剧要给张自力创造一个放焰火的机会。但用得着这么大费周章吗?下车,说明来指认现场,然后焰火就冲过来,不是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吗?这样的节奏才是结尾应该有的节奏。

最后,关于张自力这个人,不算硬伤,也不是淤青,只是个人的一点感觉,可以争论。我没有看出张自力其人有什么魅力,我只感到此人很恶心。这是一部以出卖为主题的电影,每一个人都在出卖(毁灭)别人,如果说梁志军杀人是因为爱,吴志贞出卖是求自保,那么张自力出卖并不是他所说的“为了输得慢一点”,而是让自己输得更快了。因为他想树牌坊,干得却是婊子的事。

编剧重要吗?我只想说,如果交给专业编剧,这些硬伤将会消融于无形,至少会让这个故事成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