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暖龙,是一个傣族村子,就在景洪市郊,准确地说,是景洪市勐罕镇曼听村。我们到这里是为了更真实地了解今日傣族人的生活。“曼”,就是村子的意思。
村寨门口,是几棵参天大树,很有些历史感。
曼听村是一个典型的傣族村寨,共有2110多名傣族群众。近两年来,村里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目前,曼听村拥有汽车、手扶拖拉机和摩托车近500多辆,儿童入学率为100%,80%的家庭住进新房。走进村子小街,两侧新旧傣家竹楼并存,老的竹楼是以木梁、木柱和木板搭建的,而新的竹楼的色彩和结构都起了较大的变化,采用了一些新型建材和装饰材料,多了现代的气息。
曼暖龙有一座寺庙,可以自由参观,但佛堂里静静的没有人。据说,傣族男子7、8岁时就被送到佛寺当小和尚,在那里通过念经学习傣文,成年后还俗为民,少数会留在寺院深造,成为终身僧侣。
寺庙四周有不少奇花异树,还值得观赏。
一位长的很“少”的“少哆哩”出来把我们带到了她家里。她是村寨里培养出来的导游,她说她高中毕业,是家里学历最高的。她叫玉哩,她的的父亲叫岩况,她家有四姐妹一个哥哥,她有两个姐姐都结婚了,她排行老三。傣族的男子基本上都姓岩,而女孩子一般都叫玉什么。她说她还有个妹妹叫玉罕(一般家里最小的女孩都叫罕),长的比她还要“少”。她本人就比较漂亮了,说还有人比她还要“少”,真有点令人遐想。
进傣家,要注意“一脱二摸三不看”,就是上楼进屋要先脱鞋(傣家竹楼的底楼一般堆放杂物和喂猪),进屋之后要摸摸客厅中的梁住,主人家睡觉的房间不能去看。
我们在客厅中间坐下来,听玉哩慢声细语地讲解傣家风俗,她说普通话有点象外国人讲普通话,婉婉道来,很是动听。
据她说讲,在傣族,生男的叫“赔钱货”,因为男的长大后都嫁出去了。傣家猫哆哩看上哪个少哆哩之后,夜里就跑去少哆哩的竹楼捅竹楼,看上老三,就捅三下,看上老四就捅四下,不能乱捅。猫哆哩、少哆哩相好后,猫哆哩就会到少哆理家里去做苦力,一般都是三年。如果猫哆哩戴眼镜又长的黑,也许可以只做半年苦力。因为戴眼镜有学问,傣族人很尊敬戴眼镜的,长的黑说明心肠好。如果你戴个墨镜去,那就要做六年苦力。其实,做苦力就是考察你对少哆哩是不是真心。做苦力的时候,猫哆哩吃住在少哆哩家里,但只能睡客厅。做苦力就是上山割胶,下河淘金,蛮苦的。据说确实有不少猫哆哩因为吃不了苦而半途而废的。苦力做完了,经少哆哩长辈认可,方可举行婚礼。结婚后,猫哆哩就潇洒了,啥事都可以不干,一切苦力交给少哆哩,然后自己打牌喝茶带带孩子就OK了。
结婚后,少哆哩的父亲会给新人重新盖一座竹楼,大概花费4万元,让新婚夫妻搬进去住开始自己的生活。但长女一般不能搬出去,因为她的老公是上门的,她要负责养老。如果生的全是男孩,全都嫁出去了,那养老就是个问题了。我们在玉哩家的客厅里看到一张奖状,这是她父亲岩况被评为西双版纳州首届“十大孝星”的奖状。后来,我还发现岩况曾是景洪市勐罕镇曼听村的党支部书记。据玉哩说他现在退休了,担任村老体协的会长。天天没事干,就打门球。
后来她掀开矮桌上的绒布,霎时间银光闪闪,全是她们的传统手工艺品,银首饰,手镯、手链、项链、银餐具,样样小巧精致。她说这是村民们自己制作的,政府也不会问他们交税,所以价格便宜。同行的人个个挑来选去,各自买了不少东西。
遗憾的是在傣家里不能拍照,但我在网上却找到一张岩况同志的照片,这是他当支部书记是组织村里的村民学习的照片。中间穿夹克着就是岩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