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旅行/见闻教堂西什库北堂弥撒天主天主教教会教友美图 |
分类: 展览馆 教堂 寺庙 古建 静物 |
北京西什库天主堂(北堂)
因位于北京城北而称北堂。北堂最初的原址是三海的中海西畔(相当今北京图书馆的斜对面)名蚕池口,为清康熙皇帝酬谢传教士的赐地。因康熙偶患疟疾,服用耶稣会传教士洪若翰(1643-1710)和刘应(1665-1737)进奉的西药,一服即愈,遂赠此为谢。传教士即在地建堂一所,康熙帝并亲撰匾额“万有真原”及长联,但现已不存在,现堂内所悬横匾并非原物。经过四年圣堂于1703年建成,命为求世主堂。
1773年,耶稣会被解散。遣使会接管此堂。
1827年,清道光七年,帝降旨将北堂没收,后又被拆除。至此,一百三十五年的大堂毁于一旦。
1860年,咸丰十年,清政府将该地发还给教会,六年后建成一座长五十米,宽二十一点三米的大堂。1887年清廷为扩展宫廷范围,将大堂迁至现在的西什库,在新址上另建有主教公署、修道院、育婴堂等。1900年,义和团时遭到严重破坏。1901年修复。既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有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
1985年,政府宣布将北堂归还教会。
而从1860年北堂就成为主教座堂。第一个来北堂的主教就是孟振生主教(1807-1868),在北堂前后百余年,共有八位主教,四位辅理,均为外籍神职。
1946年,第一位华籍枢机主教田耕莘于此设立公署。
1773年,耶稣会被解散。遣使会接管此堂。
1827年,清道光七年,帝降旨将北堂没收,后又被拆除。至此,一百三十五年的大堂毁于一旦。
1860年,咸丰十年,清政府将该地发还给教会,六年后建成一座长五十米,宽二十一点三米的大堂。1887年清廷为扩展宫廷范围,将大堂迁至现在的西什库,在新址上另建有主教公署、修道院、育婴堂等。1900年,义和团时遭到严重破坏。1901年修复。既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有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
1985年,政府宣布将北堂归还教会。
而从1860年北堂就成为主教座堂。第一个来北堂的主教就是孟振生主教(1807-1868),在北堂前后百余年,共有八位主教,四位辅理,均为外籍神职。
1946年,第一位华籍枢机主教田耕莘于此设立公署。
前一篇:这里是我父亲的老家
后一篇:花花世界(170)花毛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