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商街 民俗 庙会 胡同游 门墩 |
现在胡同里面的北京人少了
南腔北调的外来人口增多了
地地道道的本色京味削弱了
风霜腐蚀
感觉做作
是门墩吗
失去棱角
一分为二
碎影斑驳
门墩专辑(四)刘星云摄影
北京门墩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也很多,文化内涵丰富。它记载着中国的璀璨文化,通过它能够发现社会发展、文化教育变迁的过程,是文物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旧城区的改造,越来越多的老胡同已不复存在,门墩也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将被人们作为历史的见证放进博物馆,永久地收藏起来。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干什么?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早上起来梳小辫儿。”这首童谣在民间流传了多久,已无人知晓,但祖祖辈辈居住生活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对门墩却情有独钟。人们似乎早已忽略了门墩在建筑中的本来作用,而把它作为显示门第、表达主人喜好、装饰门面的物件。据说明清两代是北京门墩的繁盛期,前门一带的门墩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门墩是门枕石的一部分,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平衡门板的重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门墩。宅门大,则门板重,门墩也越大,所以从门墩的大小也可分出门第的高低。门墩的的形状有圆鼓、方鼓、异形鼓三种形式,前门一带方鼓居多。一般文官的宅院用方形鼓,武官的宅院用圆形鼓,但后来这种区分并不十分明显,平常人家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门墩的形状。
前一篇: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三)
后一篇:拿着相机看“首博”(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