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碧华-品牌策划
周碧华-品牌策划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855,047
  • 关注人气:218,4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的小众时代已经过去?

(2017-03-03 11:00:50)
标签:

文化

周碧华

分类: 外界评论

诗歌的小众时代已经过去?

诗歌的小众时代已经过去?


常德晚报首批众筹诗集自216日上线以来,12位诗人的众筹进度不一,有的甚至可以说缓慢,而您的诗集赢得读者热情支持,在5天内完成了众筹目标。您自己觉得原因何在?

周碧华:说实在的,起初心里也没有底,甚至觉得这种方式是把诗人架在火上烤,若众筹失败,是很丢面子的。而且12个诗人中,有好几位的诗歌成就比我大。但结果出乎意料。原因有三:一是得益于学生、陌生粉丝、亲友,还有同事的无私支持;二是我的创作态度获得认可,我从不自诩为诗人,只以写诗怡情,20年间才结集一本诗集,众筹者可能认为这样的诗集整体质量不会太差;三是人脉与人品的体现,我“混迹”网络多年,把自己晒在阳光下,是与虚拟社会深度融合的人,因而能获得大量网友支持。

常德晚报谈谈您自己的诗歌创作,还有自己的这本诗集吧。

周碧华:我的诗创作发烧期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那时中国的所有诗歌刊物都发表过我的作品,并多次在全国权威性诗赛中获奖,安乡老作家李世俊先生曾戏称我为“获奖专业户”。后来进入新闻界,不同的写作语境与使命,让我一度终止了诗创作。新闻工作具有服从性,我力图保持自我个性、拯救独立人格的最好方式是,偶尔用文学表达思想与情怀,因此,有冲动时就写上一首两首,关在笔记本里。现在遇到众筹这种新的出版方式,我觉得是时候结集让它们亮相了。诗集共收录了198首诗,创作一直坚持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每首诗的写法不尽相同,诗风也从不随波逐流。

常德晚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目前从事诗歌创作的人不计其数,但优秀诗集的出版一直面临着诸多困难,在近15年诗歌出版疲软的形势下,那些坚持人文精神和推广诗意的传统出版社每年只能推出一两本诗集。那么,这种众筹出版诗集的方式的优势在哪里,是否是改变现状的良方?

周碧华:确实,现在从事诗歌创作的人不计其数,一方面,有这么多人喜欢诗表达这种形式,说明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如果把诗歌创作的门槛看得很低,以为只要分行了就是诗,那么必将带来诗歌的灾难。当下的出版社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当网络碎片化阅读已成时尚,需要审美情趣的诗歌阅读,读者群则越来越小,出版社除非看中了十分优秀的诗集,可能还需人际关系,才能推出一两本,以示出版社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博客中国网首次推出众筹这种方式,我认为优势很明显:第一,市场透明化,不会错误地出版一本没有读者的诗集,因为众筹的过程就是拥有了读者;第二,众筹的过程就是扩大诗人知名度的过程;第三,代表了一种创新的方向,让许多对出版社望而生畏的普通作者看到了一线希望,诗集肯定会出版得更多。当然,参与众筹的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作品和人品人脉要有高度自信。

常德晚报据出版部门统计,出版社每年出版的严肃诗歌作品只占整个文学类的1.5%左右,其中又有90%以上是古代经典诗词和外国经典译诗。这是否意味着诗歌的读者群真的如此“小众”?

周碧华:诗歌是“小众”的说法仅仅是某些诗人的托辞,中国人口众多,即使是“小众”也是个不小的读者量,关键在于诗人创作的诗歌能否引起更多人的共鸣,那类只抒发个人小情绪的作品,当然只能小众,是诗人把自己看得“高贵”,用语言的栅栏将大众关在了门外,怨谁?坚持小众化的诗人就不要当怨妇。还是要从作品本身反思,而不要“怪罪”于大众。为何我的一首地震诗网上阅读能达到几十万人次?不是人们不热爱诗歌,是诗人首先抛弃了大众,大众便必然抛弃诗人。

常德晚报统计表明,20多年来,有98%的诗人诗集都是自费;而大部分诗人拿到出版的诗集后,只能放在自己家中,“送都送不完”。在这样的格局之下,部分诗人往往以圈子和地域获得交流与慰藉,特别是现在非常发达的诗歌民刊。这是不是意味着,诗歌爱好者已经渐渐扎紧了“篱笆”,与大众的阅读日渐疏离?

周碧华:不能这么认为,诗歌公众号越来越多,就是试图让更多的人受到影响,这是一种积极的举措。而且网民也就是大众,扎紧的“篱笆”只是那些不知所云的表达方式和格调不高的作品。真正优秀的作品,转发量还是相当高的。一句话,诗人们别把大众看扁了,具有诗歌鉴赏力的人还是很多的。

常德晚报近年,余秀华的爆红和汪国真的逝世引发一时的“诗歌热”,让很多人看到了大众对诗歌的渴求和热度,评论者甚至认为“余秀华的出现是当代诗歌复兴的一部分”。作为一位常年坚持写诗的人,您是怎么看待如今中国诗歌的现实状况的?

周碧华:汪国真逝世出现一阵诗歌热,那是一种怀旧;余秀华热反映的也是一种病态审美,其实她还有很多优秀诗歌,让她走红的是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靠这种网络炒作的方式试图让诗歌复兴那是疯人的呓语。当下的诗坛,已处于没有权威的状态,也就是没有了公认的优秀诗人,或者至少已经断层。于是,诗坛一片混乱。特别是诗歌技巧方面,存在大量盲目模仿的现象。最突出的是散文化,诗歌本来就是最凝炼的语言艺术,一句能表达的意思,五六句才能表达,这是语言上的退化,是对诗歌艺术的亵渎。散文化式的“诗歌”注定只能有一时的新鲜感,却无法传诵与传世,因为语言的拖沓决定了它必将被人遗忘。无论诗坛怎么混乱,但只要有这么多的人热爱诗创作,就是值得肯定的,至少会让人们觉得浮躁社会里诗意的珍贵。

(原载常德晚报20173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