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胡宗宪尚书府参观记之三(皖浙沪旅游59)

第三集所拍图片主要有梅林学堂(蒙童馆)、文昌魁星阁、逍遥斋、鹿鸣轩、养心阁、鱼亭等。有不少场所不属于室内,“天地相通”,光线充足,片子较清晰,这一集博文配图不再缩为中片。
至于参观期间所拍建筑物,可参考图片下的注脚。
关于图片注脚,我只想在这儿说一个事儿:
古时候中国人取名不仅有名有姓,而且还有字号。“梅林”是胡宗宪的号。胡宗宪当官后,人们不敢直呼其名,却可直呼其号。故绩溪老家,一般都称他“胡梅林”。
至于现代,虽然没有这么多讲究,但明知道人家有“号”(常用笔名),却“直呼其名”,这就叫“大不敬”,对别人大不敬表明一个人的浅薄和自大。我所在的昌乐县有一“自高自大的校长”,有一次喝喜酒,他一口一个“刘福新”,一开始我虽反感,但还不以为意,叫了我名字好几次,我讥刺道:“我一不是您的学生,没有师徒之敬;二不是您的部下,没有部属之份;三不是您的族人,没有班辈之别;四不是您的老乡,没有乡梓之谊;五没有年龄差别,没有长幼之序。您为何一口一句刘福新?刘福新这三字是您应该叫的吗?”这位平日骄横惯了的校长脸红脖粗,无话可说。再举一个例子,新浪博客有数个(还真的不是一个)素质低劣的人,尤其一位首页照片上的女军人(还就是怪了,军人网友不懂起码礼仪的不少,别人没碰着,我碰到的不少),每逢到我评论栏跟帖,开头一句一定是“刘福新你好”,原谅了她好几年,后来我想提醒她,她却回应道:“你起个名不是叫的吗?”原来这个女军人是个不知道礼仪的主儿,也罢,只好将其拉入黑名单。昌乐本地有一文友田恒林,退休前任昌乐教育局书记,他就很注意这一点,见面必称我“文辛”。“文辛”是我在纸质报刊发表文章的笔名,也是我散文集和长篇小说的署名,就说这新浪博客吧,我的注册名也是“昌乐文辛”。“文辛”这两个字当然人人可以叫。
蒙童馆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为教材,集体或个别传授,灌输儒家思想,是胡氏子孙接受最初的启蒙教育的地方。希望子弟以先祖为榜样。
梅林学堂是尚书府后人设立的家塾、以胡宗宪之号冠名,俗称蒙馆或蒙童馆,就是私塾,为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主要的办学形式。古徽州号称“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历来重视培养子弟读书上进,做生意的故然“贾而好儒”,务农的也坚持“耕读传家”。有民谣说“三代不读书,等于一窝猪”。所以蒙童馆之类遍及村坊山庄,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美誉。

8、古时候中国人取名不仅有名有姓,而且还有字号。“梅林”是胡宗宪的号。宗宪当官后,人们不敢直呼其名,却可直呼其号。故绩溪老家,一般都称他“胡梅林”。这个亭子就是以“胡梅林”的号来命名的。亭的选址环境,很有讲究,一般都依山依水造亭,家中依井建亭,就是遵循这一规律。亭子小巧雅致,两脊柱下有莲花柱托,两旁设有飞来椅,也称美人靠。亭井相依,加上藤树繁密,地方幽静,这是一个十分闲逸的所在。

楼下供魁星菩萨,楼上供文昌帝君。二十八宿中西方向虎七宿之道称奎宿,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之信仰,“奎”后改“魁”,带有魁首之意。魁星立于鳌头,一手执笔,一手捧斗,意谓点中科举中试者名字,称作“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昔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鱼图像,考中的进士要在此台阶下迎榜,状元按规定站在鳌头上,魁星立鳌头,亦出状元“独占鳌头”的典故。

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