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风土民情 |
葡萄沟位于火焰山的西侧,是两山对峙中间的一条峡谷,约七公里长。葡萄沟的奇特在于沟两侧是寸草不生的秃山,如火焰山一般.
而沟内却是流水淙淙,绿荫环绕,而造就这一对比强烈的景观要感谢天山,人工水渠引来了天山雪水,浇灌了一沟春色。
风景秀丽的葡萄沟,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闻名中外。1994年沟里种植葡萄315.6 公顷,生产鲜葡萄8601吨。这里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还有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13个品种。其果实呈球形、卵形、椭园形等,有的葡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似玛瑙,而有的绿若翡翠。那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不止。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
当地传说唐僧到高昌取经时,曾路过这里歇脚纳凉,师徒一边饮着山泉,一边吃着从路上带来的葡萄。他们撒下来的葡萄籽,不久就发芽生枝,开花结果。从此,这个深谷便渐渐地变成葡萄的王国。
这当然是神话了。不过,根据我国古籍记载,火焰山周围一带种植葡萄确实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册府元龟》称,唐太宗遣兵伐高昌之后,曾“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又据《明史·西域传》载,当时吐鲁番已出产无核白葡萄,称其“小而甘,无核,名锁子葡萄”。
迷人的葡萄沟,是火洲的“桃花源”。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的火焰山中,这是一条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峡谷。这是为中外宾客开辟的游览场所,依山旁水,安静、幽雅,景物天成,数条葡萄长廊深邃、幽静,有的游客信步葡萄架下,仰首尽情观尝珍珠般的葡萄,有的游人坐在葡萄架下品尝鲜葡萄
新中国成立前,葡萄沟的土地、水源为七户地主所霸占,大多数果农饱受剥削,难以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果农们才得以翻身,真正成为葡萄沟的主人。他们利用自然优势,在国家扶持下,大力发展葡萄生产。人民政府还派来了园艺科技人员进行研究、指导。现在葡萄沟有葡萄田210多公顷,主要种植著名的无核白葡萄,还种了红葡萄、马奶子、喀什哈尔、比夹干、黑葡萄、琐琐葡萄等品种。这里的无核白葡萄干鲜绿晶亮,甘甜适口,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中国的绿珍珠”的美称。设在葡萄沟的吐鲁番果酒厂,生产各种葡萄酒,其中全汁葡萄酒、楼兰干红、干白畅销全国,为葡萄沟增添了光彩。
葡萄干晾房是为晾制葡萄干而专门盖的房屋,在晾房内凭借干热风使新鲜葡萄脱水浓缩干燥而成。葡萄干晾房完全为土木结构,平顶多为长方型。一般长5-10米,宽为3-5米,高为3-3.5米,每隔3米左右为一小间,中间有土柱间隔,主要以土地面积大小或以葡萄数量多少而修建。
晾房墙壁由土块砌成有孔花墙。砌墙时土块与土块相距约10厘米,留出长方形小孔,大小为14×12厘米,利于自由通风,而又避免太阳光直射于葡萄上。晾房地面多为麦草泥抹面。晾房内挂葡萄的主要设备为“挂架”(或称“挂刺”),一般由2-3米长的木椽制成,木椽上交叉驻打孔,插入长约40厘米的小树枝,每支木椽上有小树枝50个左右,可挂鲜葡萄l00公斤。
挂架的顶端悬挂在屋顶,挂架的下端离地面40厘米左右,便于通风和清扫脱落在地面上的葡萄。
在八、九月份,吐鲁番气温较高的情况下,约30-40天鲜葡萄可以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