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类活化石:帆蜥鱼

鱼类比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出现更早,鱼类活化石更珍贵,管中窥豹,让人类有机会探察几亿年前甚至更远的地球实况。以空棘鱼、肺鱼、银鲛、皱鳃鲨为代表的远古鱼类后裔其科学价值无穷,鲟鱼、骨舌鱼、多鳍鱼等前面介绍的鱼类活化石至今仍是人类研究地球演化的重要活资料,此外,鱼类活化石或许会更多,尤其是神秘的深海或许还有更多活化石有待我们去发现,今天的主角是鱼类活化石-帆蜥鱼,一种远洋小型鱼类。


海洋鱼类外形怪异很多,如吻部细长的旗鱼(马林鱼),为鲈形目旗鱼科多种海中大型掠食性鱼类的总称,共5属11种,如枪鱼属的黑皮旗鱼(见上图),又称蓝枪鱼、黑枪鱼,体长可达500厘米,重达700公斤以上,为旗鱼科最大种类;目前捕获最大的重约644公斤。体延长,前部粗壮,圆筒状,稍侧,体高通常小于胸鳍长,前颌骨延长成枪状,背面蓝黑色,腹面银白色,大约25灰白又深蓝色的斑纹,每个包含圆点或狭窄横带,后颈显著升高,没有鳃耙,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的热带至温带海域,栖息深度可达200米,以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等为食,为食用鱼及游钓鱼。剑鱼科剑旗鱼属单一物种剑鱼(见上图),别名剑旗鱼,全长可超过5米,体重可达500公斤,体似旗鱼,但吻部为平扁的剑状突出,且显著延长,成体无牙齿,无鳞,背鳍2枚,第一背鳍基底甚短,呈三角形,占体躯前部1/3,第二背鳍短小,偏鱼体后端,臀鳍2枚,第一臀鳍较发达,尾鳍深分叉,分布于全球的热带和温带海域,以乌贼和鱼类为食。体型庞大,但游速可达每小时100公里,是海中游速最高的鱼类之一,每年8-9月产卵,性情凶猛,常以其吻攻击鲸鱼等大型水生生物,也是著名的游钓鱼。
深海鱼类长相怪异,从深海鮟鱇、皱鳃鲨、魔鬼鲨我们就能看出海底世界多诡异奇特,如巨口鱼目巨口鱼科蝰鱼属的毒蛇鱼(见上图),别名蝰鱼、蝰蛇鱼,因牙大且突出两腭之外似蝰蛇而得名,体长最大仅30厘米,体上有很多发光器,利用这些发光器引诱猎而捕食。口开的很大,胃就像橡皮极具弹性,因此能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猎物,被誉为最面目可憎的鱼类之一,分布于全世界的海洋,一般栖息于水下250-1600米,追逐浮游生物,晚上到海面附近,白天则向深海内移动。巨口鱼目黑口鱼科的无鳞黑口鱼(见上图),别名深海龙鱼,一般不超过16厘米,因完全无鳞、口内多尖锐的牙齿形状凶恶而得名,背鳍及臀鳍均位于身体的尾端,胸鳍通常缺如,因此身体的大部分看不到鳍,下腭有长触须,沿体侧有一列发光器官,主要分布于热带大洋,栖于海水表层至1524米深处,昼夜垂直洄游,一般喜栖于深水处。
类别:真骨附类 出现时间:???
纲目:辐鳍鱼纲真骨鱼次亚纲仙女鱼目帆蜥鱼科
产地:各大海洋
濒危:无


深海鱼类外形诡异如异形,如囊鳃鳗目宽咽鱼科吞噬鳗属的吞噬鳗(见上图),别名宽咽鱼、吞鳗、咽囊鳗等,仅1属2种,最大体长1.8米,呈鳗鲡状,眼小,尾巴呈鞭状,尾巴尖上有个发光器,但没有可以活动的上颌,而巨大的下颌松松垮垮地连在头部,从来不合嘴,当它张大嘴后,可以很轻松地吞下比它还大的动物,因而西方人称之为“伞嘴吞噬者”、“鹈鹕鳗”,也没有肋骨,胃伸缩性非常大,可撑大放下猎物,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深海,栖息深度达1524-1829米,主要以小鱼小虾、浮游生物等为食,较少见,是大洋深处样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胡瓜鱼目后肛鱼科大鳍后肛鱼属单一物种太平洋桶眼鱼(见上图),别名大鳍后肛鱼,鱼头形似现代战斗机的泡型座舱罩,是充满透明液体的组织,使它在海中能用水平姿态,直接观察到自身上方的动静,鱼鳍大而平,主要产于太平洋加州附近600-800米的水下,首次的记载是在1939年,2004年才被拍到活体影像,为非常珍稀罕见的透明鱼类。


仙女鱼目共4个亚目,如深海蜥鱼科深海蜥鱼属的尖吻深海蜥鱼(见上图),栖息深度25-700米,体长可达6.3厘米,为肉食性,以桡脚类等为食,外形诡异,在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海中都有发现,常埋伏在海底伏击猎物。狗母鱼因体色可模拟环境的色泽且会抬起头部以腹鳍支撑身体姿态极似蜥蜴之故而得名蜥蜴鱼,狗母鱼会将全身埋在沙泥地中,只露出眼睛和口部,伺机窜起、吞食游经的小鱼或甲壳类小生物,如合齿鱼科狗母鱼属的飞红斑狗母鱼(见上图),别名红斑狗母鱼、狗母等,最大体长30厘米,体延长呈圆柱形,口大具利齿。体色复杂,体侧具8个褐色鞍状斑及一条暗色纵带。有脂鳍,尾鳍叉形,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栖息于水深30至60米的海域,幼鱼偶尔出现在潮池或海草繁盛区,成鱼栖息于礁沙混合区或礁石平台上,游泳能力不强,常停栖于礁盘,伺机捕食,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繁殖期为5~10月,浮性卵约17小时后孵化。


帆蜥鱼亚目目共4科,如裸蜥鱼科单一属法老鱼属的法老鱼(见上图),别名剑齿鱼,最大体长96厘米,身体柔软细长,其吻齿因似剑齿而得名,分布于北大西洋和非洲北部,较为罕见的深海底栖鱼类。帆蜥鱼科现1科2属3种,体狭长而侧扁,吻尖长或钝尖,口大,上下颌骨具锐利之牙齿,体裸露无鳞,无发光器,无泳鳔,以鱼类、头足类及甲壳类为食,然自己本身则为鲭、鲨、黄鳍鲔及水生哺乳类捕食对象。帆蜥鱼属2种背鳍高而长,起点于鳃盖上方,一直延伸至体后部,开展后似帆状,具29-48软条,后方具脂鳍,而锤颌鱼属原独立为1科,仅锤颌鱼(见上图)1种,背鳍低而短,位于体中部后方,具9-12软条,后方脂鳍与臀鳍相对;臀鳍皆短小,12-18软条,尾鳍皆叉形,现并入此科。


锤颌鱼属的锤颌鱼(见上图),别名巨牙鱼、肩柱鱼,全长23厘米,口大,两颌各具1行牙,上颁牙小,仅前端两侧有1-3个牙稍扩大;下颌牙发达,约10-17个,体柔软无鳞。皮肤薄。侧线退化,尾鳍分叉,前副鳍条发达,上方褐色,
侧边银色,彩虹色,
有黑色的腹膜贯穿全身,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和温带海域,我国见于东海和南海,为深海底层洄游性鱼类,栖息深度可达4000米,肉食性,以乌贼及洄游性鱼类为食。一般单独活动,可能形成小群,也许善于游泳。罕见。除学术研究外,无经济价值。



帆蜥鱼科帆蜥鱼属仅2种,除帆蜥鱼外,另一种为短吻帆蜥鱼(见上图),外形似长吻帆蜥鱼,一般体长70厘米,最大体长可达96厘米,背鳍长而高似帆而得名,口大且有尖牙,吻较帆蜥鱼短,背部棕褐色,腹部白色,鱼鳍上有白色斑点,栖息于海洋640-1590米的深海水域,为深海鱼类,性贪食,主要以甲壳类、鱼类为食。与帆蜥鱼一样,该物种的鱼肉可供食用,但经济价值不大。



帆蜥鱼科帆蜥鱼属的帆蜥鱼(见上图),别名枪蜥鱼、长吻帆蜥鱼,雄鱼一般体长1.5米,最大体长可达2.15米,重9公斤,体细长而稍侧扁,头侧扁,顶部平坦,吻尖长,眼有脂眼睑,口大,两颌具锐齿,大小不均,犬齿或小齿,间杂有几个大的剑状齿,肌肉松软,骨质脆弱,呈半透明状,体光滑无鳞,侧线呈管状,明显凸出。无鳔。背鳍始于鳃孔的后上方,止于臀鳍起点的后上方。脂鳍中等大;臀鳍位于体的后部;胸鳍位低,前端鳍条最长,呈矛状;腹鳍小;尾鳍深叉形,上叶部分鳍条延长成丝状。新鲜时,头部及体背部蓝青色,体侧和腹部银灰色,具有珍珠光泽。帆蜥鱼因背鳍长且高、呈帆状而得名。
帆蜥鱼分布较广,除极地大洋外,世界三大洋除极地海域外均有其踪迹,但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域,中国见于西沙、中沙群岛等海域。
帆蜥鱼为大洋性深海中层鱼类,栖息于海洋深度可达1830米,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特性,白天蛰伏深海,晚间上升到近表层,喜在寒暖流交相会的锋面处逗留。
帆蜥鱼适应力极强,主要是夜间活动,食性杂,捕食鱼类、甲壳类、头足类、被囊类等,有时也吃同类。
帆蜥鱼捕食其他鱼类、无脊椎动物的同时,据推测这种海洋鱼类主要靠伏击猎物,巨大的背鳍能瞬间加速,用巨大的利齿咬住猎物,吞噬猎物。
帆蜥鱼也是海洋大型掠食鱼类和哺乳类的猎物,天敌主要是鲨鱼、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海狗等海洋掠食性动物。
帆蜥鱼雌雄同体,性腺为白色透明的长丝带状,卵生,具浮游稚鱼期。
帆蜥鱼肉质稀烂,含水分多,无经济价值,但因该物种性凶猛而极贪食,食性杂,往往囫囵吞咽各种中小型饵食,包括大型浮游动物、软体动物、底栖动物、虾类及鱼类,常可从其肠胃中发现一些深海物种,故具有学术研究意义。
帆蜥鱼身体呈带状,第一背鳍高高耸立,嘴里长满了夸张的獠牙,这种长相凶猛,牙齿锋利,尾部有帆,一看绝非“善茬”,是典型的掠食性鱼类,其样子古怪让人联想到白垩纪的恐龙,其拉丁文名就是“无鳞的蜥蜴”。
帆蜥鱼不见外观很“史前”,但普遍认为这奇特的海洋鱼类还是远古鱼类的后裔,不过搜索谷歌和百度未发现其始祖起源何处,人类对其繁殖等研究都不够。
帆蜥鱼主要活动于远海,白天隐匿于深海,夜间出来觅食,长相诡异,满口犬牙交错,独特如帆的背鳍,柔软的身体,让这种生物在海洋中独一无二,极易区分。同时,肉质较差,经济价值小,不讨渔民喜欢,常作为附带品被网捕捉,有时常见到冲到海滩岸边的帆蜥鱼尸体,但对雌鱼人类研究不多。

欣赏鲈形目旗鱼科枪鱼属的黑皮旗鱼


欣赏鲈形目剑鱼科剑旗鱼属的剑鱼


欣赏巨口鱼目巨口鱼科蝰鱼属的毒蛇鱼


欣赏巨口鱼目巨口鱼科黑口鱼科的无鳞黑口鱼


欣赏囊鳃鳗目宽咽鱼科吞噬鳗属的吞噬鳗


欣赏仙女鱼目后肛鱼科大鳍后肛鱼属的太平洋桶眼鱼


欣赏仙女鱼目深海蜥鱼科深海蜥鱼属的尖吻深海蜥鱼


欣赏仙女鱼目合齿鱼科狗母鱼属的飞红斑狗母鱼



欣赏仙女鱼目裸蜥鱼科法老鱼属的法老鱼


欣赏仙女鱼目帆蜥鱼科锤颌鱼属的锤颌鱼


欣赏仙女鱼目帆蜥鱼科帆蜥鱼属的短吻帆蜥鱼



欣赏仙女鱼目帆蜥鱼科帆蜥鱼属的帆蜥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