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小广
王小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1,380
  • 关注人气:9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来人口应纳入保障房建设长远规划

(2012-11-21 16:22:32)
标签:

差价

人群

保障房建设

房产

未来趋势

分类: 房地产形式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计划,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使保障房的覆盖率达到20%。在这些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房等保障房组成部分中,哪一类是老百姓最迫切需要的?未来我国保障房建设的重点方向是什么?就当前保障房建设中的一系列重点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保障性住房问题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王小广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的专访。

    在王小广看来,目前中国保障房建设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进城农民工、刚毕业大学生等过渡性群体的住房需求。 “外来人口应纳入保障房建设的长远规划之中,现在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他强调,保障房建设应在城镇化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应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力量。

    过渡性住房需求亟待解决 

    中国经济时报:在广义的保障房组成部分中,有包括廉租房在内的公租房、包括经适房在内的政策性产权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你认为,目前哪一部分在保障房建设中占比较大?其总体建设情况是怎样的? 

    王小广:广义的保障房包含的住房类型很复杂,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政府拥有全部产权的廉租房和公租房,这两类保障房今后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合并;二是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有限产权房以及其他形式的部分产权房;三是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改善性住房。 

    目前这些保障房中,占比最大的应是棚户区改造,大概占40%左右,现在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工作较多。但从狭义来讲,它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保障房。第二是公租房,总占比不足40%。从方向上讲,政府拥有全部产权的公租房是今后保障房最主要的建设目标。从全国保障房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各地情况不尽相同且较复杂,总的来说与保障房建设总体目标仍有差距。 

    中国经济时报:“十二五”规划要求,在2011年至2015年内,全国要完成36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任务。在这3600万套保障房中,应该着重加大哪一方面的保障房建设?未来保障房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应在哪里?

    王小广:政府应重点满足两种住房需求:一种是通过长期的制度性安排,为相对固定比例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保障性住房,比如廉租房等;二是通过过渡性安排,来满足一部分人的过渡性住房需求。比如城市的外来人口、农民工以及刚毕业的、收入还不够买房或租不起房子的大学生。 

    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存在大量的过渡性住房需求,公共政策必须在此方面发挥作用,这也与城镇化进程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刚毕业的大学生也需要政府提供面积可以稍小一点的、可以不是很舒适的公租房,来满足他们的过渡性需求。 

    解决这些群体的过渡性住房需求,应是目前中国保障性住房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外来人口应纳入城市保障房的长期规划之中,保障房建设应该与城镇化相结合,并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民生工程和支撑力量,成为国家重要的社会发展政策。 

    保障房的要义是保障基本需求 

    中国经济时报:在当前保障房的建设中,存在哪些较突出的问题?对未来保障房建设,你有什么建议? 

    王小广: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保障房的定位是什么?保障房应是满足最低保障的基本需求,而中国过去近十年来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人为地把住房上的 “胃口”抬高了,最低收入的人群要住很大面积的房子,这失去了保障的应有之义。保障房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解决更多无房可居的低收入人群“有房住”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显示政绩和“看上去很美”。 

    现在的住房结构存在严重问题。从新建的房子来说,9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占到70%以上,而90平方米以下的只占不到30%。这种住房结构的颠倒,直接导致了房租过高及中低收入人群买房和租房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种情况,依靠房地产自身很难得到解决,又直接对公租房等保障房的建设产生压力。 

    保障房不是为了解决某几个人的住房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中国大量过渡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投资有限的条件下,把保障房的“蛋糕”做得更大,解决更多人的住房问题。 

    而公租房是未来保障房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公租房在建设量上肯定是不足的。其他带有产权和某些投资意义的住房需求,并不是保障房的应有之义。保障房不是满足改善的需求,而是最低保障和最基本的住房需求。 

    另外,保障房建设地址的选择及其规划布局也非常重要。保障房的建设应与现有的城市结构融合到一起,而不是成片规划到郊区或更远的地方。应适度分散,而不是成片大集中,否则将引发诸多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建筑密度和缩小户型面积,来解决公租房建设成本过高问题。让更多的人留在市中心,相关配套更加便利,就业机会也更多。 

    保障房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  

    中国经济时报: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计划,未来5年,保障房覆盖率将达到20%,如何看待这个数字?衡量保障房建设好坏的最重要标准是什么? 

    王小广:保障房建设一定要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不能做平均分配。有必要区分大、中、小城市的需求,比如,房价越高、人口越密集的大城市,对公租房的需求越高。调研时很多人反映说,在一个县城建60平方米的保障房没人买或没人租,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里没有需求,那就不必建了。 

    保障房建多少,要先研究需求有多少,要讲效率,而不是只为了完成任务。因此,单纯在城市之间进行完成量或覆盖率的比较,不能作为保障房建设好坏的评价标准,应看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如果差距还在扩大或者没有什么变化,则说明保障房工作没有做好,这是需求导向的要义。 

    另外,在政府拥有产权的公租房提供上,也并非全部要由政府新建,一方面鼓励房地产商建设小户型房源,另一方面可以动用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和营运。鼓励有一定资本的人成立租房公司,并享受政府一定补贴,以补齐市场差价,以此分担政府的一部分房源压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