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的比较(转)
(2011-07-06 04:50: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育儿 |
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受福禄贝尔的影响,而华德福教育虽然始于和蒙台梭利同一个时期,但在信仰层面上显然属于后一代的思想,下表比较了他们的教育观的异同和我出于基督信仰分析的问题所在:
| |
福禄贝尔(1782) |
蒙台梭利教育(1870) |
|
| 理念相同处 |
信奉性善,赞同内发论,主张以儿童为本位; 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中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
倡导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培训大批合格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福禄贝尔对儿童的本性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并认为教育目的即使儿童心中“神的本源”显露出来;而蒙台梭利的生命学说亦含有神秘的色彩。 |
华德福教育体系主张按照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意识的成长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以便于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恰如其分地发展 |
|
| 问题所在 |
忽视人的罪性 |
|
|
| 理念不同处 |
福禄贝尔则倾向于个体复演说 往往从神秘主义或神学出发来论述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 |
在儿童心理发展观上,二人虽都赞同“内发”论,但蒙台梭利强调通过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教育理论主要以近代科学、哲学及心理学,特别是生物学、生理学为基础, |
人智学(anthroposophy)是研究人类智慧的学术理论,希望透过探寻生命存在的起源及其本质,揭开人类生存及命运的奥秘,唤醒人类认识并联结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灵性,启发人对自然界、宇宙间的一切产生感恩与虔诚之心。 |
| 对不同阶段的理解 |
|
年幼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区分现实与想象,涉及到想象的活动应该推迟到孩子在现实中打稳了基础之后。在蒙台梭利班孩子的任务和活动是具有现实性的。蒙台梭利说儿童对玩具的喜爱是一种错误,如果没有与大小、数字相联系的智力兴趣,孩子不会真正长久的对玩具感兴趣。 |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主导任务各不相同。七岁前儿童发展分为三个小阶段,每个阶段有其发展的主导任务。1—3 岁幼儿学会三个重要的生存能力:挺身坐起、走路和说话;3—5 岁幼儿会展现想象力和创造力;5—7 岁孩子们指尖运动变得灵活,开始会想象有图象和做计划性的游戏〔3〕。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发展任务,华德福学校采用整段式教学。一个主题会延续4 至6 周,作为每天早上的主要课程。他们认为这种安排使孩子不需要同时应付多种课程的压力 |
| 内容、方法 |
福禄贝尔倡导“游戏”、“恩物”、“作业”(绘画、纸工、手工),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蒙台梭利则主张“工作”,自动教育、感官教育(包括读、写、算的练习)、实际生活练习等,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技术和独立 |
生命头七年的教育中,没有学术内容,如读、写、算等,主要是身体成长,显示出植物性和动物性的特征 每日的教学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身体运动;第二类可以归纳为文学艺术活动,如布偶戏、故事、水彩画、手工(制作布娃娃)、蜂腊造型、唱歌等;第三类可以归纳为创意游戏 强调艺术和合作 |
| |
|
|
一是给儿童创造美好、善良、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将善的东西呈现在幼儿面前,而将丑陋、邪恶隐藏、隔离开来(类似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人之初,性本善);二是给儿童树立榜样,成人的言谈举止要谨慎,同 |
| 问题所在 |
|
|
人本宗教的特点: 避免罪恶的出现却无法回避孩子自身不断自生的罪及恶 强调教导真善美,却没有通往真善美的途径:悔改和福音 |
| 教师作用 |
在福禄贝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须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的职责 |
在蒙台梭利幼儿学校中,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
环境提供者、道德榜样和心灵导师 |
| 问题所在 |
教师都是只注重道德、知识、能力的提升,而没有认罪,悔改和重生的见证 |
|
|
| 幼儿的参与形式 |
注重集体参与 |
注重个人独立活动 |
注重集体、协作,不同个性的孩子平衡互助 |
| 对国内教育的影响 |
|
主要在幼儿园、亲子园推广,也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 |
已经影响了官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很多民间父母的教育理念。国内已有幼儿园 |
| |
|
虽然两者的观点差别很大,但大多数父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和分辨,往往是多种观念并存于自己的脑海中,想到哪里用哪里。自己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教育观 |
|
以上对照可见,三种教育方法体现了教育者的信仰发展进程:
承认罪的有神论者→不认罪的有神论者→不认罪的理性主义者(无神论)→不认罪的人本宗教者
(前现代时期)→
从目前的中国教育现状来看,虽然蒙氏教育理念里有信仰的成分在里面,但国内的幼儿园课程几乎没有添加任何的信仰因素;反倒是华德福教育因为迎合后现代思潮,在其教育的核心层面添加了对一种无位格自然精神信仰敬拜(从链接文章中可见)。
国外的基督徒可能无需使用蒙氏或华氏的教育体系,他们可能已经自己建立了一套以基督信仰为核心的(在家)教育体系,但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听说已经介绍到国内。所以今天中国基督徒需要做的是,分辨和整理现有的教育理念,找出其中的偏颇和不足,并用圣经的原则去加以平衡。
以上看到的蒙氏和华氏教育的共同问题在于:虽然二者都十分注重在品格教育方面的教育,但它们都是只注重以道德楷模塑造人格,却缺少对人罪性和福音的关切,而一个有道德却没有信仰的人在今天西方社会大有人在,但既有坚定信仰又有良好品格的人才是中国基督徒需要培养的教会下一代
今天的教育目标:
使教育归回到承认罪的基督信仰中:同时关注人本性中有神的形象和样式的部分和犯罪远离神的部分,二者在一个未归正悔改的幼儿身上同时并存。
这两者可能都是我们今天所忽视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