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

标签:
文化 |
太易
要辩认三坑石质,麻子坑最容易,老坑次之,坑仔最难;
左边石皮为底板,右边魚脑冻为石肉,中间偏红色的为〈分〉。这样的〈分〉称〈壮〉!
底板的分
早年石源丰富,砚材仅取石肉,沙头底板尽弃之,近年石源短缺,故将带有沙头底板的石肉统作砚料,把石肉安放在墨堂上,把沙头底板置于堂外,作雕刻用途,既废物利用,又有欣赏价值,但石料天成,石肉太少,弃之可惜,被迫把底板充其量放于墨堂戓作墨池。
底板不利下墨,甚至拒墨,堂内有少许底板,实用无害,多则不宜。
底板的〈分〉….〈壮〉. 则容易出现冻. 白。水麻:左边天青冻为石肉,右边底板,中间白色的线为〈分〉。
沙头的分
底板在高倍放大镜见有极徽细石觔, 如竹子的根系,磨墨滑不留手或拒墨。
沙头含沙质,在阳光下见闪闪发光,下墨快. 发墨粗。不利于墨堂,免強可作墨池!
靠近沙头的石肉少见冻,〈分壮〉…则多见焦叶白。水麻:左边沙头与右边石肉
风平浪静,人皆喜之。狂风暴雨,总须面对。麻子坑〈壮》多《蒙》少,也有例外,有部分石料正处在〈蒙〉的位置,石农称为〈四成肉〉。沙头四成肉只作茶盆石料,少作砚材。
旱麻:带眼四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