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草书书法家丹青少年郁民华 |
分类: 书法新作,笔砚留香 |
朴茂天真 道法自然:郁民华的书法修行之路
书法家郁民华
前几日,同事收到一封信札颇为有趣,黄色的竖行信笺用行草书写着的“XX友如唔……今日京城又是雾霾天气,不知省会石家庄如何?顺祝冬安”,最后落款“乙未年十一月初九 民华顿首”。我不禁感叹现如今写信的人都不多,更遑论用毛笔写封书信同好友交流呢!也不禁对写这封信的人——郁民华先生颇为敬佩。郁民华,笔名有耳,他对书道的悟性和执著,铸造了其书道大境。
菜根谭团扇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郁民华出生在唐山滦县的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小山村——韩家哨村。当时韩家哨以魔术表演闻名唐山,每逢有表演,附近十里八乡甚至外县的人赶来都来观看,热闹极了。逢年过节,村里还要组织扭秧歌、唱皮影戏等活动。看着大人们穿上花花绿绿、银珠乱颤的戏曲服装,摇着纸扇,翩翩起舞,孩子们就陶醉在节奏鲜明的鼓点锵锵齐锵锵。。。以及“虽如此,不要速,慢思良策,再想清楚。。。”的咿呀声(皮影戏杨六郎传御状)中。郁民华的父亲也喜欢唱皮影戏,偶尔也会来几嗓子,唱皮影戏要掐着嗓子,拿捏独特的戏曲味道,就像书法中对线条的锤炼,要的就是这种欲放还收、张弛有度、恰到好处的力道。
草书 杜甫秋兴八首扇面
郁民华是从小受到家人和小学老师的影响,开始喜欢上毛笔字的。过去农村条件很差,夏天天气炎热,别人都在乘凉,而他却把桌子搬到树荫底下,拿上小板凳,摆好毛笔、纸、墨,一笔一划认真写起来。这么一写,就是几十年,不管课业或者工作多么繁忙,都没有丢下书法。有了从小积累下的“童子功”,他的书法渐入门径。在浩瀚的书艺海洋中,他遍临真、行、草、隶、篆诸帖,尤其喜欢酣畅淋漓、气势恢弘的草书。他潜心研究多年,游艺于二王、孙过庭、米芾、王铎的碑帖作品之中,不厌其烦地临写,在大量临摹的过程中,他有意识地融进了王铎的连绵气势,徐渭的空灵萦绕,怀素的流畅洒脱和张旭的奔放纵逸。古人境界之高今人虽难以企及,但是略得毫末,便足以借此升发开来,创造出自己的书法空间,是以他逐渐领悟笔法、墨法、章法,其草书作品,用笔大胆果敢,气势酣畅淋漓,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和视觉张力。
隶书四条屏整体
虽说郁民华与书法结有不解之缘,但他又的的确确是个“理科人”,大学时学理工科,专业是工业自动化,参加工作后又与石油打交道,搞电气工程,成为了高级工程师。郁民华因工作原因数次投身海外石油项目建设,非洲,与中华文明有着可闻可见可触的文化差异,很难买到毛笔、宣纸。“记得2004年第一次出国,在国外待了8个多月。这么长的时间,准备不够充分,加上乘坐飞机携带行李重量有限制,只带了少量宣纸和墨汁,所以不敢浪费,这真使我尝到了洛阳纸贵的滋味!”回忆起这段经历,他仿佛又置身于那个窄小的工地宿舍中,支着一张小桌,桌上摆着一方不大的砚台,好像生怕没有足够的宣纸,屋里到处都是收集来的旧报纸、旧信封、打印废纸,就连包装用的纸箱都派上了用场。
抄古人信札
大抵寂寞孤苦的环境更能激发出人的创作热情,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他草书风格的转变。因为地方小,纸墨有限,所以随心所欲、酣畅淋漓地挥洒大草和大幅作品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他就因“材”制宜,顺应其道,在小草小字小幅作品上狠下功夫,以古为徒,从十七帖入手,临孙过庭书谱、二王手札,随着人生阅历的积聚和沉淀,他的字,愈发如游龙入海般潇洒,如浮云落纸般飘逸,既有张狂飞舞的豪放,同时又不失含蓄深刻的内敛。这样写小字,既填充了他闲暇之余孤寂的时间,也为他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手札纸节录世说新语
(文/元宁 丹青少年杂志记者)
郁民华,笔名有耳,斋号朴清斋,又署榛茗堂、博古轩。河北滦县人,现供职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草书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