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消失的课文旧事 |
分类: 我手写我心 |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糟糕!”老头极其严肃地冒出这么一句话。
8年前,我上高一,老师是个六七十岁的返聘老头,声音沙哑,清痩古板,不礼貌地说,还有点顽固。只要想到这个“倔老头”马上就想起前面那句话,“这篇文章”指的就是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
半梦半醒的我们马上立起耳朵,想听听此话怎讲。有老师说课文写得不好可是件希罕事,课文篇篇都是伟大人民思想的结晶,连“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都那么有道理。
“写这么清楚,泄密了!”老头有点激动,把书“哐”地放在讲桌上。
原来是这么个糟糕法!可能是叛逆心理作怪,老师对课本的批判把我们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居然有些兴奋。
“小日本到咱们的景泰蓝工厂里转一圈,再拿这篇文章一对照,什么都让人学去了。这是国家机密,能随便写吗?!现在小日本的景泰蓝比咱们作得都好!守点祖宗的东西都守不住!”
课文怎么讲的完全记不起来了,只有这一幕还清晰如昨。
在所有课文中我最讨厌的就是说明文,太没意思了,比古文还乏味。一只觉得,企图通过课文教学生写文章简直是异想天开,学了说明文就能写出说明文来?语文素养更多的在于积淀,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培养起来的,要不古人怎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呢。老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课堂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不是先拿一堆结构严谨、论证严密却没趣味的“经典”文章把学生吓跑。“经典”不是不好,只是太吓人了,容易让人知难而退,敬而远之。
倔老头就有点像经典的说明文,与我们始终有距离。重点高中的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省心的,不过偶尔也有一个半个的“坏分子”。老人最见不得年轻人狂妄自负,老教师尤甚。
“我是学校返聘回来的!”
老头常常用“返聘”树立自己的地位,告诫我们不要捣蛋,可偏偏就有不服的。
某日,班里的“二白话”(这是外号,东北话管侃叫“白话”,因他能侃,无出其右,“他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故称“二白话”)就某个问题质疑老头,老头示意他先坐下。可能是被强烈的表达欲望憋坏了,“二白话”就是要说。乖孩子中敢和老师争论的不多,“二白话”是个异类。
“你坐下!”老头气呼呼地命令。
“二白话”不动,仍站着。
“你给我坐下!”
“二白话”就是不坐下,看样子非要跟老头一较高下。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老头声音都颤抖了。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是觉得,纵然老头霸道了点,“二白话”也该讲些分寸,给点面子的。那时“二白话”还是毛孩子,而老头也像个孩子。后来事情怎么收场已经不记得,分了文理,老头就不教我了。
听说《景泰蓝的制作》被撤出中学课本了,这是时代的发展的表现。有朝一日,“二白话”们变成了“老头”,现在加入的新篇目可能也要光荣“退休”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