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59,236
  • 关注人气:13,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感觉人生、世界都很虚妄

(2009-01-05 07:18:49)
标签:

脑电波

幻境

血缘

书本

注意力

宇宙

校园

分类: 心理问题疏导

老师 

您好!在网上偶然看到您。

我是一名在读的大学生,长期都摆脱不了关于“宇宙终极的思考”,而且越想脑子越乱。进入大学特别受虚无主义的影响,感觉人生、世界都很虚妄,象幻境一样。所以做什么都不能专注,没有兴趣。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大学生,又面临就业的压力与独立的强烈愿望,不得不专心学习,但结果总不尽人意:看书总是不在状态,看过以后不知其所云,所以现在很恐慌。

希望杨老师给予指导。先拜谢了!——心智

心智同学:

您好!记得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记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或者概念无经验则空,经验无概念则盲。其意思是学习的过程是认知、模仿、尝试、积累、迁移、推理、怀疑、否定、探索、融合、创新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行为方式,其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修正的心理活动过程。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意味着整理、深入、整合,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没有思考参与的学习是机械学习或者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学习深入的思考是肤浅的、毫无生命力的危险之举。他们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思考是学习与实践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你可能也学习了有关宇宙的理论,当然你也进行了不断的思考,但是你的思考只能停留在别人的认识和实践之上,关于宇宙终极的问题凭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也只能是一些猜想,所以猜想的东西,并不代表宇宙真正的终极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是物质不灭,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罢了。比如我们的大脑会发出脑电波,脑电波按照波粒学说来说它是物质的,当我们的肉体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之后,我们的脑电波应该是存在于世界之上的,这就有必要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失去了肉体的脑电波会转化成什么样子,它的体验又是什么样子?……。由此来说,实实在在的物质怎么会转化为虚无呢?

记得我曾经给同学们讲过:人生本无意义。这是因为任何一种人生,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在这里你可能要问了,既然生命无意义,那么我们还活着干什么?这因为活着,我们就要享有成功!我们享有成功,就需要创造自己的生命!我们创造自己的生命,其实也就给我们的生命确定了意义!我们生来就是要创造和体验成功的,在创造和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我们的生命有滋有味了起来!人生本无意义,但是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到来和我们参与创造和体验成功而变得美好了起来,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也是我们为我们的人生规定的一个意义。印度哲人奥修这么说过:这一切都由你而定。生命是一张空白的画布,无论你在上面怎么画,你可以将痛苦画上去。也可以将幸福画上去。因此你人生的意义由你设定,你生命的价值由来创造,当然你人生的意义也是由你来发掘和享有。生命是一块空白的画布,需要你拿出一生的时间来画满美丽,写满精彩!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上是有目的、有使命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知晓和体验自己真正是谁。我们要知晓和体验自己真正是谁,我们就需要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拥有幸福、愉悦和快乐的生活,那么我就会选择自己乐于从事的工作和行为方式,并以实际行动投入其中,那么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会享受到幸福、愉悦和快乐;如果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发现并培养一种爱与被爱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会寻找爱的思想、观念和言行,然后就会在实践中以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言行来对待自己和他人;如果……。生活是有我们的动机所决定的,我们真正的动机表现在我们的行动之中,我们的行动又会强化动机,使我们体验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荣耀和完满,当然我们在实践之中也会知晓和体验自己真正是谁。

通过以上的解释我相信你一定会明白对“宇宙终极的思考”和“感觉人生、世界都很虚妄,象幻境一样”的偏狭性所在,所以我们目前要做的是投入到自己目前的任务完成的行动之中,尽管这些问题或感觉有时候也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但是如果我们不把它当作一回事,而是坦然接受,以放松的心态对自己说“想就想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也就是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不要把它看作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像对待天气的变化一样——顺应自然,该做什么事就去做什么事(该听课就听课,该看书就看书,该与同学玩乐就玩乐),坚持把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做好。当你真正不把它当一回事儿的时候,你“看书总是不在状态,看过以后不知其所云”的状态也就会逐渐消失。

其次,当你对“宇宙终极的思考”出现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不去想,不要和它进行“硬顶”、“硬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允许和任凭它出现与存在而坚持做该做的事,以这种不怕、不理、不主动克制的态度去对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第三,针对“宇宙终极的思考”和“感觉人生、世界都很虚妄,象幻境一样”而扰乱自己所做的事,且真的难以做下去的时候,①找点自己喜欢的事做。喜欢什么就做什么,随心所欲只要自己喜欢就行。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之上时,莫名其妙、烦躁不安的心理自然就会从你的身上悄无声息的溜走,如参加文体活动、写作、画画、制作工艺品等。②可以去参与群体活动适当的放松一下,像去跑步啊,打打篮球等等,充分把自己脑子里面的想法转化到锻炼身体上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及不良的思维。③回归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美好心灵的陶冶者和塑造者,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仅可以抚平烦恼苦闷,而且还可以使心灵得到和谐快乐。不妨在学习之余散步公园、田野,或与同学逛街,或跑步、骑车,这样一来既可以调节一天学习的疲劳,又可以驱散烦乱寂寞心理,进而给你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④探访血缘亲属:血缘亲属由于生活情景层次、文化氛围、历史背景基本相同或相近,当你遇到困惑、坎坷与烦恼时,为你分忧解愁的最佳人选就是血缘亲属,但是要经常往来,时常走动,否则也会产生疏远感而变得陌生。⑤助人自助:人的心灵除了需要尊严、宣泄、肯定、自由、包容之外,还需要别人的关怀。关怀和善待他人是得到自我尊严、肯定以及爱的较佳途径之一。所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参加各类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性文娱体育活动,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培养生活中的爱好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有助于改善自己的不良心境。

第四,转移注意力。当反复进行“宇宙终极的思考”和“感觉人生、世界都很虚妄,象幻境一样”的思考时,思维会专注于一点,这时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转移注意力,尽快脱离现实症状,摆脱痛苦。例如,一旦处于“止不住的往下想”的情景时,马上去做(特别要注意这个“做”字,就是投入实际行动)感兴趣的事或听音乐,这时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感兴趣的事或音乐上,就可能会忘掉所联想的情景。

第五,当你止不住要想的时候,你还可以用写日记的形式诉说(把日记本当作是我),把你所想和所痛苦的事一览无余的全部写出来,当你写完之后再一一评判它的事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的那些想法非常幼稚,进而达到自我认知和调节的目的。我们知道,人的不良心理就像垃圾箱的垃圾一样会越积越多的,而且这些垃圾还会像烟雾一样弥散而侵害心灵,一旦倾诉出去就会显得心旷神怡、开朗和乐。

第六,自我暗示,厌恶痛苦的联想。当出现痛苦的思维出现时,心里可以不断的反复地默念“这是心理垃圾我必须清除”, “我不该痛苦的联想”,“痛苦的联想是有害的”,“我讨厌痛苦的联想”等等。这样反复多次的默念,能克服痛苦的回忆的毛病。心理学家证明,从心理上厌恶它,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就随心理的变化而放弃它。

第七,凡事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多看积极的一面。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为有能力才会有自信,才能挑战自我走向成功。

第八,调整生活状态。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枯燥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出现症状时,可以进行深呼吸放松(长长地、慢慢地吸气。你可以将你的肺部想象成一个气球,你想尽量将这个气球充满。当你感到气球已经全部膨胀了起来,就表明已经气沉丹田,保留两秒钟。然后,轻轻地、慢慢地将气呼出。吸气持续四秒钟,呼气也持续四秒钟。你可以一边呼吸一边数秒。为了放慢速度,你数秒的方法可以做些改变,将“一秒”变成“一个千分之一”这样可以将速度基本上降到大约一秒钟一个数字。开始吸气时,你的脑子里便开始数:“一个千分之一,两个千分之一,三个千分之一,四个千分之一”,你一定要将吸气坚持到数完“四个千分之一”,然后以同样的方法呼气。),或想象放松(想象放松法是通过一些安宁、舒缓、愉悦的情景的想象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你要尽量运用各种感官,观其形、听其声、嗅其味、触其柔……恰如亲临其景。比如,你可以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散步。在一个暮春的下午,夕阳西下,余辉相映,你踩在柔软的草地上,清新的野草味、花香味以及田园味阵阵扑鼻,不时还有鸟儿鸣叫、蜂蝶飞舞。你身临其境,微风拂面,就像小时候妈妈温柔的抚摸;柔光沐浴,就像出远门时父母的谆谆叮咛;高天远山令你心旷神怡,你此时舒展全身,慢慢地做深呼吸,感到无比轻松舒坦。)。这样就可以排除杂念,心平气和,达到放松的目的。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你的朋友杨永龙敬请你批评参考!

老师 

您好!谢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为我解惑,谢谢!——心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