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术资料 |
国际储备的管理包括量的管理和质的管理两个方面。
一、国际储备的需求和适度规模
(一)国际储备的需求
持有储备的净成本越高,实际的储备额就会降得越低。反之,实际的储备额就会增加。
(二)影响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
影响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储备需求同国际收支调节密切相关。
一方面国际储备需求受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影响,调节机制越能顺利运行,国际收支失衡情况越轻缓,所需要提供的国际储备就越少。另一方面,国际收支逆差的规模与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效力与速度也是影响国际储备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第二,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
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等于投资收益率与利息率之差。这一差额越大,表明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越高;差额小,则表明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低。受经济利益的制约,一国需求国际储备的数量会同其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成相反方向变化。
第三,汇率制度。
储备需求同汇率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国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并且政府不愿意经常性地改变汇率水平,就需要持有较多的储备以应付国际收支可能产生的突发性巨额逆差或外汇市场上突然爆发的大规模投机。反之,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其储备的持有量就可相对较低。
第四,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发达的金融市场能提供较多的诱导性储备,这些储备对利率和汇率等调节政策的反应比较灵敏。因此,一国金融市场越发达,政府保有的国际储备便可相应越少;反之。金融市场越落后,调节国际收支对政府自有储备的依赖就越大。
第五,货币的国际地位。
一国货币如果处于储备货币地位,它可以通过增加本国货币的对外负债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不需要较多的储备;相反,则需要较多的储备。
第六,国际资金流动情况。
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外汇管制越松,用于抵消国际资金流动冲击所需的储备就越多,特别是在不能有效、及时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借入储备的情况下,自有储备的数量需求就大大增加;相反,一国所需的储备就可少些。
第七,国际货币合作状况。如果一国政府同外国货币当局和国际货币金融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有较多的互惠信贷备用信贷协议,或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其他货币当局能协同干预外汇市场,则该国政府对自有储备的需求就少。反之,该国政府对自有储备的需求就大。
最后,一国承受国际收支政策调节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政府采用政策调节的意愿,也会影响对储备需求的估计。
综上所述,影响一国最佳储备需求量的因素很多,它们交织在一起,使最佳储备需求的确定复杂化。
(三)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及其测算方法
1.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含义
(1)弗莱明(J.M.Fleming)对国际储备适度性的定义是:如果储备库存量和增长率使储备的“缓解”(Reserve
Ease)程度最大化,则该储备存量和增长率就是最适度的。这种储备“缓解”程度是指一国金融当局相信运用储备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而无须采用支出转换政策、支出变更政策和向外借款融资的能力。
(2)海勒(H.R.Heller)则认为能使解决国际收支逆差所采取的支出转换、支出变更和向外借款融资政策的成本最小的国际储备量就是适度的国际储备需求水平。
一、国际储备的需求和适度规模
(3)巴洛(T.Balogh)针对发展中国家所下的定义是:在现有资源存量和储备水平既定的条件下,如果储备增长能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最大化,则该储备的增长率就是适度的。
(4)阿格沃尔(J.P.Agarwal)认为,发展中国家适度国际储备是,如果储备持有额能使发展中国家在既定的固定汇率上融通其在计划期内发生的预料之外的国际收支逆差,同时使该国持有储备的成本与收益相等。
弗莱明和海勒的定义偏重持有储备的收益最大化,即为应付国际收支逆差所必需的支出转移、支出削减和国外融资等政策的成本最小化。巴洛的定义则偏重持有储备的成本最小化(将储备资产用于国内的生产性投资,带来经济的充分增长),所以这些观点都失之偏颇。相比之下,阿格沃尔将持有储备的成本与收益相等作为一个标准,比较全面。
2.有关适度国际储备需求水平测算的理论与方法
当前关于国际储备需求规模界定的方法和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比例分析法
(1)储备/进口比例法(Ratio
Approach)。由于它简单易行,迄今这一理论对于分析和界定各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IMF和世界银行以之为据,把能应付三个月进口额的储备水平视为发展中国家的理想水平。
(2)储备/债务比例法: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外汇储备规模与外债规模之间应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对各国历史资料计量回归的结果认为这一比例应基本保持在40%左右,即外汇储备量约等于全部外债余额的40%。这反映一国持有储备作为对外借贷的信用保证的作用在强化。为衡量一国的快速偿债能力,还可运用外汇储备与短期债务的比例进行分析,若该比例过低,则会打击外资信心,同时使延期还贷变得十分困难,但一般认为,当外汇储备超过短期外债余额的2倍时,国家将会因大量的资源闲置而蒙受经济损失。
第二,机会成本理论
阿洛沃尔(J.Agaraual)等一些经济学家于1968年提出。他们认为: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是国内的投资收益率。一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超过国家的需要,就意味着一部分投资和消费的牺牲。因此,一国的储备需求由其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适度的储备规模应该是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达到均衡时的数量。后来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海勒模型综合考察了以下诸因素:外汇储备变动平均数、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进口倾向、国际收支差额、逆差出现概率等。
第三,货币供给决定论
由货币主义学派约翰逊(Herry
Johnson)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该理论从货币供应角度来界定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这种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当国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国内需求量时,多余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引起现金余额的减少。所以,外汇储备需求主要由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来决定。
第四,定性分析法
卡包尔(R.J.Carbaugh)和范(C.D.Fan)等经济学家于1976年提出。他们认为,影响一国外汇储备需求量的因素有六个方面:a.储备资产质量;b.各国经济政策的合作态度;c.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效力;d.政府采取调节措施的谨慎态度;e.所依赖的清偿力的来源及稳定程度;f.国际收支的动向及其经济状况等。
尽管卡包尔和范未提出精确的定量模型,这种理论依然为各国界定其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框架。
二、国际储备的供给及总量管理
一国对国际储备总量的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使国际储备的供应保持在最适度国际储备需求量的水平上。IMF会员国的国际储备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是IMF根据各国份额予以分配的,一国无法主动增加其持有额。因此,一国国际储备供应的变动主要来自黄金和外汇储备两方面。
1.黄金储备
一国只有用本国货币在国内收购黄金时,才会增加其黄金储备。这一作法称为“黄金的货币化”(Monetization
of
Gold),即将黄金从非货币用途转引至货币用途。黄金的非货币化(Demonetization
of
Gold)则正好相反。世界各国的黄金储备基本上是保持稳定不变的。
2.外汇储备
外汇干预是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渠道。当一国当局在外汇市场抛售本国货币,购入外国货币时,这部分新增的外汇就列入外汇储备;反之,当一国当局向外汇市场提供外汇时,本国的外汇储备就会下降。除了外汇干预外,一国货币当局还可以直接从国际金融市场或国际金融机构借入贷款来补充外汇储备。
从根本上看,外汇储备增加的来源是国际收支盈余,其中经常账户盈余是更为可靠、稳定的来源,而来自资本账户盈余的新增外汇储备则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之间,盈余国通过国际收支长期盈余既缓解了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又积累了外汇储备形成了新的供给;而赤字国一方面增加了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外汇储备流失。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反悖制约是现行国际储备体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困境,是今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对于主要的发达国家来说,它们大多是储备货币的发行国,现行的国际储备体制是十分符合它们的利益的。在外汇储备的需求方面,它们在国际商品市场上更易于成为盈余国,即使赤字了,也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储备货币来“支付”其国际收支赤字而减少对储备的需求。在增加外汇储备的供给方面,它们也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除了积累的国际收支盈余外,还有以下途径:
(1)它们可主动通过互换货币相互提供外汇储备;
(2)特别提款权是按照会员国份额来进行分配的,而份额的确定方法是有利于主要发达国家的。
(3)除了储备档份额资金外,构成一国净储备头寸的还有IMF用去的该国货币持有量。
(4)发达国家很容易从国际金融市场筹借到资金补充国际储备。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均为非储备货币发行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途径是争取国际收支盈余。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结构性的巨额经常账户赤字,从国际金融市场筹借资金的途径有限,其国际储备需求面临强烈的下限制约。在国际收支调整能力又十分薄弱的情形下,发展中国家就普遍面临储备不足的窘况。
可见,在国际储备总量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要消除国际储备总量管理上的这种不对称现象,以保证世界经济体系正常顺利地运行,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国际储备体制。一个根本的出路在于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并改变现行的特别提款权分配办法。为此有三种具体作法可供选择比较:
(1)调整份额以改变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基础;
(2)脱离份额,将特别提款权的分配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直接挂钩;
(3)近期较可行的是,普遍增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总额。
三、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一)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必要性
一国对国际储备的管理,除了在量上将国际储备保持在最适度水平上外,还需要在质上拥有一个适当的国际储备结构。这是因为:(1)20世纪70年代以来,浮动汇率制与储备货币多元化局面形成,各种储备货币的汇率经常变动,有时变动幅度还很大,硬货币与软货币经常易位。(2)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动荡不定,各种储备货币的利率时高时低。(3)黄金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这就要求一国货币当局要不断调整其国际储备的结构。
(二)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国货币当局调整其国际储备结构的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储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往往互相排斥,具有负相关关系:储备资产的安全性与流动性越高,其盈利性往往越低。一国货币当局持有国际储备资产,要在安全性与流动性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求得足够高的盈利性。
(三)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内涵
由于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一国不能主动增减和进行调整,因而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管理主要是指黄金储备与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外汇储备的币种管理与外汇储备的资产形式的管理三个部分。
1.黄金储备与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在当代,黄金由于不能直接用于国际支付,且金价波动较大,而使其流动性和安全性较低。此外,持有黄金既不能生息又需较高的仓储费,因而盈利性也较低。故此,许多国家对黄金储备采取了保守的、数量控制的政策。外汇储备在国际储备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其本身又有流动性和安全性的优势,盈利性一般也高于黄金储备。这使许多国家货币当局采取了减少或基本稳定黄金储备而增加外汇储备的政策。
2.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外汇储备的币种管理包括储备货币币种的选择和安排,调整各种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两个方面。
一国外汇储备中储备货币币种的构成及其结构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该国贸易与金融性对外支付所需币种;(2)该国外债的币种构成;(3)该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干预本国货币汇率所需币种;(4)各种储备货币的收益率。一种储备货币的收益率=汇率变化率+名义利率。要在对汇率走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收益率较高的储备货币;(5)一国经济政策的要求。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于70年代瓦解后,美元的储备地位虽然削弱了,但仍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多数国家都将美元作为其外汇储备的主体。这是因为一方面,美元仍是国际结算中使用得最多的货币;另一方面,美国的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最为发达,特别是美国政府每年发行巨额政府债券,为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的投资提供了便利和条件,因而美元是多数国家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储备货币。除美元外,欧元、日元、英镑在各国的国际储备中均占有一定的比重。为分散风险,维持预期的收益率,各国货币当局都实行了储备货币的多元化管理。
3.外汇储备资产形式的结构管理。外汇储备资产形式结构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流动性与盈利性的恰当结合。由于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因而在流动性与盈利性中,各国货币当局更重视流动性。按照流动性的高低,外汇储备资产可分成三个部分:
(1)一级储备,流动性最高,但盈利性最低,包括在国外银行的活期存款,外币商业票据和外国短期政府债券。
(2)二级储备,盈利性高于一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二级储备是在必要时弥补一级储备不足以应付对外支付需要的储备资产。
(3)三级储备,盈利性高于二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此类储备资产到期时可转化为一级储备。如提前动用,将会蒙受较大损失。
二、国际储备的供给及总量管理
(1)它们可主动通过互换货币相互提供外汇储备;
三、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一般说来,国际收支逆差国须在其储备资产中保留较大比重的一级储备,而顺差国则保留较小比重的一级储备和较大比重的三级储备。
前一篇:国际金融学 第四章国际储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