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2017-09-04 13:10:30)
标签:

东交民巷

法国邮局

分类: 旧影说京【析】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在今天有关北京东交民巷的文章里,都能看到对各式各样的洋建筑抒发的感慨或网络下载的“历史介绍”。

网络时代最大弊端之一就是不加甄别地完全下载,全部转传。我们很容易发现成千上万博文中的主要文字却来自同一源头,包括一些专业网站也是不负责任地照搬照抄。

19008月“庚子之乱”结束后,在以东交民巷为主干道建立了“外国公使馆区”,公使馆区四周(南为原内城的南城墙的正阳门至崇文门一段)外筑高墙岗楼堡垒壕沟,由洋人把守,公使馆区内除各国公使馆,还有各国的外商机构包括银行,商会,贸易公司,酒店,俱乐部等,光是邮局就有四五家之多(图01)(参看《考证一张东交民巷内的“大清邮政总局”大门照》“注一”),其中就包括东交民巷主道路北的“法国邮局”。

图01  清末民初北京公使馆区平面图 - 各邮局分布图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法国邮局”的法语名称是“POSTE FRANÇAISE”,目前看到最早挂出能清晰辨认文字招牌的照片拍摄时间为1903年(图02)。

图02 法国邮局( 1903年)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其实,出现“法国邮局”招牌的照片更早是德国驻华公使穆默(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859 – 1924)在1902年出版的《摄影日记》(Ein Tagebuch in Bildern)中的一张图(图03 – 1、图03 – 2。图03 - 3)。图03 – 2中斜挂的就是 “法国邮局”招牌:此前,该建筑为“北京旅店”时,从无这块斜挂得招牌。

03 – 1  穆默 《摄影日记》第125页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03 – 2  穆默 《摄影日记》第125页(局部)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03 – 3  穆默 《摄影日记》第125页(局部)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法国邮局的前身是“北京旅店”(法语“HOTEL DE PEKIN”。为了不让国人与后来出现的“北京饭店”生产混淆,选择了“北京旅店”的译名),原建筑的门额上方只有一个“几”字型的门脸,门脸上只有图案花纹,并无斜挂的招牌。旅店的“HOTEL DE PEKIN”招牌镶嵌在门西边的拱形排窗枋梁和齿形檐头饰之间 。

一位当年在长辛店机车厂工作的法国工程师在他的回忆录《北京之围》(le siège de Pékin)中曾经对亲历庚子之乱有较详尽的描述。19005月,该工程师因长辛店当地的局势非常不稳定,来到北京,下榻在与法国公使馆一墙之隔的“北京旅店”,当他得到长辛店的外国人士全部撤离的指令后,离开“北京旅店”前留下了两张照片:图04是东交民巷大街“北京旅店”和德国公使馆大门之间搭起的街垒内侧前,由西向东北方向拍摄,这处街垒在1900620日之前,基本处于和平安静地段。图中可见门额上方用沙袋堆搭的掩体,西侧拱形窗上可见“PEKIN”字样。图05在同样位置由东向西方向拍摄,背景的齿形檐下可分辨出“HOTEL DE”。这两张照片插图说明1900814日解围前(图06),以及解围后的最初几天(图07),这个带齿状屋顶的建筑上仍然是“北京旅店”的名字,门楣上方无斜挂的招牌。

图04《北京之围》插图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图05 《北京之围》插图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图06 1900年北京公使馆区保卫战期间的”北京旅店“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图07 1900年8月14日解围后“北京旅店”前的街垒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庚子之乱后北京旅店的主体建筑并没有遭到太多的损坏。从190011月热气球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该建筑保护基本良好(图08),由此可以推想:庚子之乱后,由“北京旅店”改成“法国邮局”,建筑外形无须改建,只需简单的粉刷修补,换了招牌就可以。可惜图08 航拍无法辨认门楣上是否挂了“北京邮局”的招牌,可以肯定在穆默的照片图03中,齿状屋檐下的HOTEL DE PEKIN的字样已经铲除(图03-03)。

08  1900 年11月庚子之乱后 东交民巷航拍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HOTEL DE PEKIN”是一般外国人对“北京旅店”的称呼,而法国人或在京生活熟悉的外国人习惯把这家旅店称为“Hôtel Chamot”(沙摩旅店)(图09),该旅店由沙摩夫妇和合作人马迪欧(Mathieu)(该法国人参加了公使馆区的保卫战) 共同开办(图10:图中12为沙摩夫妇)。这张三人合影挂在旅店前咖啡馆的墙上,“美丽迷人高雅风情”的沙摩夫人成为这家旅店的一块招牌。“要不是庚子之乱,沙摩夫妇是不会忍痛割爱离开中国的”。

图09  摘自《中国之役》(Campagne de Chine )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图10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沙摩夫妇什么时候开始创建“北京旅店”?现在还没找到资料,可以肯定该旅店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在一套1900年以前出版的系列双图明信片中,尽管没有标明出版的时间,从其中一张表现英国人1895年建成的津卢铁路的终点站“马家堡火车站”(图11 - 1) 可以推断这组系列明信片出版于1895-1900年期间(马家堡火车站在1900年庚子之乱时被烧毁)。在这组明信片中有一张的右边图是法国公使馆大门(图11 - 2)。 一个熟悉的大门!(图12),这是1860年在纯王府大门基础上改成的“大法国钦差全权大臣公署”(图13

11 – 1 双图明信片之一:北京内城东南角楼和马家堡火车站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11 – 2 双图明信片之二:Tallieu 旅店和法国公使馆大门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图12 1900年前法国公使馆大门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图13 1898年 法国公使馆 大门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在图11的左边,标有“HOTEL TALLIEU ”的建筑在北京的什么地方?

当我把图放大细细揣摩,其中左边大门轮廓让我找到熟悉的印象:日本公使馆大门(图14)。

图14   189?年东交民巷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14 基本从另一个角度清晰地再现了图11中的“HOTEL TALLIEU”。图14拍摄于哪年无法知晓,但可以肯定这座日本公使馆大门外形一直保持到庚子之乱结束之后( 图15)。还有一张“公使馆街”双图明信片中的右图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的“HOTEL TALLIEU”(图16

图15 穆默《摄影日记》 插图:原位于东交民巷得日本公使馆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图16  公使馆街双图明信片,右图路北为“HOTEL TALLIEU”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一张1879年拍摄的东交民巷中段的照片,(图17-1),也许对那里建筑的识别提供了一点启示(图17 - 2):尽管图中的日本公使馆大门和其东边的建筑并不是图14中的模样,但它给了我们一个时间节点。

图17 - 1  东交民巷 Album Of Peking (1879) No.12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图17 - 2  东交民巷 Album Of Peking (1879) No.12 (局部 + 注释)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另一张1901年出版的德文书《China  Schilderungen aus Leben und Geschichte》(图18),和当时的游记插图(图19)也再现了这处建筑。从图19 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公使馆的大门由“一主二次”的入口组成,后来经过改建,去掉了门柱上方带尖的圆球装饰,两旁的侧门砌墙堵死,各辟两方窗(参看图15)。日本公使馆东边的建筑也发生了变化,在图19卷棚硬山勾连达建筑的朝外墙面上,中间辟门,上方立一堵矮墙门脸,门西(图左)为四扇落地长窗,这种建筑窗户形式在当时的北京极为少见,门的东边(图右)檐下开一溜五扇小方窗。

图18 China  Schilderungen aus Leben und Geschichte (1901年出版)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图19  1900年庚子之乱前:日本公使馆早期的大门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14 中被认作“HOTEL TALLIEU”的建筑, 由原卷棚硬山勾连达屋顶改成矮檐墙围,大门明显凸出墙面,东边(图右)墙上的小窗改成了落地长窗。

06的建筑被称作“HOTEL DE PEKIN”(又称“Hôtel Chamot”),其建筑外形增加了很多装饰,原来屋顶的短檐头墙围,改作齿状,墙面增加了凹凸几何图案和边线,大门增加门柱装饰,使得整个建筑更具有豪华感。

在曾参与1885年《中法天津条约》的法国军人布依耐中校(Lieutenant-Colonel Bouinais) 的回忆录《从河内到北京》(“De Hanoïà Pékin”, 1891年出版)(图20)一书中提到他在1885417日至55日来北京“下榻HOTEL TALLIEU,前身是HOTEL VRARD”(图21)。从法语修辞的口吻看,旅店易主换名的时间不会太长。

图20 《从河内到北京》 De Hanoï à Pékin, notes sur la Chine 

                       =  lieutenant-colonel Bouinais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图21 《从河内到北京》 第208页

北京东交民巷“法国邮局”建筑历史的纠误和补充

从以上资料分析:

HOTEL DE PEKIN” (“Hôtel Chamot”)出现于1895年之后直到19008月的庚子之乱结束,其房产很快易主,改为“法国邮局”。网上广泛流传“法国邮局建于1910年”不知有何依据?

HOTEL DE PEKIN”的前身是“HOTEL TALLIEU”,它存在的时间在十年以上,在1885-1895年的史料中都有该旅店的记载。(上面提到的布依耐中校在其回忆录中对HOTEL TALLIEU有大段描述)

HOTEL VRARD”是“HOTEL TALLIEU”的前身,图19中的卷棚硬山勾连搭朝南建筑结构不合中国传统居所布局,按洋人习惯做了调整:大门西边落地长窗可能是“酒馆咖啡屋”,东边“小窗”可能是“客房”,它会不会是HOTEL VRARD 呢?有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