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遗址故地 |
无定河:自古汉胡兵争处无定河:自古汉胡兵争处
可怜无定河边骨
尤是春闺梦里人
离开西安,离开延安,就是唐诗中的无定河,沿途绥德、米脂、榆林、神木,这些在历史上熟悉的地名,共同述说着一段相似的历史。这里,从西周开始,自古就是汉胡相争的前哨阵地。
今天,只有苍茫的大地依就在
(1)绥德与米脂
绥德的婆姨、米脂的汉,这里曾经出过古代四大美女之貂禅与人中赤兔之称的吕布,这里更埋葬着两位秦帝国的悲剧英雄,秦帝国一统中原后,秦大将蒙恬奉命出击无定河,北击匈奴,新地被命名为上郡。因王子扶苏天性悲悯,多次上柬反对始皇,因此被派离长安督战,始皇巡游途中身亡,赵高簇拥二太子胡亥者,担心扶苏举兵,假造始皇令命扶苏自杀。扶苏蒙恬两人借领命,葬身于上郡之绥德与米脂。
[唐朝]
强盛的汉帝国之后,五胡乱华,其中起于鄂尔多斯草原的匈奴铁佛部单于,赫连,在陕西北部建立大夏国首府统万城,所谓统万,乃统治万帮之义。此国一度地跨陕西山西,无定河流域也被收入囊中,一代以后被北魏所灭。隋唐时期,这里再次成为中原与草原争夺的战场。
可怜无定河边骨,忧是春闺梦中人的诗句,则出自此时代。从地理可见,汉唐共同面临的战争形势是非常严酷的。 唐朝新崛起的藏族吐蕃国将其他羌人驱离青海,其中一支,也即党项人,散布于甘肃与陕北一代。于唐朝末年,成为唐军的戍边节度使,建立起地方割据政权性质的夏州节度使。
[宋朝]
上文所说的夏州节度使,到宋朝时期,制订联辽反宋,西攻吐蕃,东向蚕食宋朝疆域,宋朝长期绥靖之下,最终夏州到李元昊执政后,公元1038年,正式宣布脱离宋庭独立,是为夏王朝。
宋庭震动,仁宗匆忙中号召天下暗杀李元昊,李元昊以此为由正式开战,有备而来的西夏军连续在陕西甘肃与宁夏发动三大战役,长期以来武备未休的宋军连续失利。宰相悲叹云:“一战不如一战,可骇也。”
宋军被迫重整兵力,范仲淹韩琦临危上任,禁军长期安逸不堪一战,两人重用当地乡勇,稳定与西夏军征战局面。宋军三次重大战役失利,引发一场长达四十年之久的遍及全国的大讨论,几乎北宋名人(从范仲淹开始,含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王安石沈括再内等等)都牵涉其中。
最终宋廷依然制定对西夏与辽以防御求安全之国策,从此,宋军在含无定河流域再内的整个河西与陇右一带,以全国之力大起防御阵地,军事要塞连绵八百公里国防线。相互犄角深沟高垒。
无定河从此成为双方前线阵地。在这里,宋军曾在神木大胜西夏军,所谓建宁大捷是也(微妙的是,明朝末年也曾有过一个建宁大捷),西夏军也曾在无定河一代发起过第一次对宋军的战役。
其中一个山西的党项人,折氏家族,孤军镇守辽与西夏之间的要冲府州,隔断两虏长达整个北宋时期,所谓“折氏八代守府州”,说起来折氏家族和西夏李氏家族一样,也是在唐朝末年的乱世中起家,一定程度他也是将当地作为自己的私有禁地看守。
此后,西夏面临辽国吐蕃宋朝的三重压力中,战略重点转向与与重新恢复的吐蕃国在甘肃争锋。宋与西夏国境胶着,直到一个新的民族在远离陕西的东部新起---女真族。
注:此处原作者有误。吐蕃国在唐末崩溃消亡后,两宋时期,吐蕃国都不复存在,青藏高原上仅有部落游牧民。
[明朝]
在蒙元时代蒙古人的打击下,陕北以北的草原,成为陕西也是明朝最大的威胁。无定河流域也成为明军与蒙古骑兵征战最多的所在。
因此明朝在从延安到绥德一代,大规模修建长城,防御蒙古骑兵的入侵。
明军与蒙古军征战最激烈的时期,是蒙古族瓦刺部落到鞑靼部上台时期,也就是明朝的英宗到景泰时期。今日榆林的风景点红石峡与镇北台,见证着这一段血腥的历史。
明朝成化八年,新的延绥都御使余子俊,将镇治也就是防御指挥部从南方移到榆林前线,截断各处蒙古骑兵长驱直入的通道,并将此地长城防御连为一体,于高处修建用于了望观察的镇北台,镇北台成为当时西北长城的主要要塞据点,至今已修复的镇北台,南刻“向南”,意为忠于南方,北刻“镇北”,意为明军军威,挂各色“明”锦旗,大风之下,锦旗飘扬,恍惚之中,似乎战争还未离去,余子俊任内20年,当地从战争演变为汉蒙互市之场所。
此后,蒙古军继续试图南下,榆林重新成为汉蒙前线阵地,直到正面蒙古军力疲惫为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明朝依然持续修建此地长城,从英宗开始一直到第八位皇帝神宗,但是正面的蒙古人势力消退后,另一个来自北方的威胁再次出现---满族。
最终同样来自永定河的米脂的李自成,成为明朝的撅墓人,李自成入主北京后,曾在家乡修建大型园林,不过他没有来得及享用。
榆林红石峡,有塞外江南之称谓。是西北一个大型园林所在,其碑文皆为明代开始的当地要员所提。明朝的题词为:“华夷天险”,满清光绪年间此间知府的题词居然是:“大汉金汤”,想来一到此地,必定令人想起征战不休的历史吧。民国时期的题词则是:“汉蒙一家”,另有大量抗战时的题词:“还我河山”。
至于镇北台上,“向南”与“镇北”依旧在,此地阻挡了蒙古人的南下,整个明朝的灭亡却没有被阻止。在今日迎风飘仰的“明”旗帜下,想来颇为令人唏嘘,会有想高歌一曲之感触。
在几年前的游记,于此地还能见大片的沙漠,现在已经是绿洲了,战争终于成为过去。
明天,我们去神木靠近内蒙的一处沙漠中的湖泊,从那里再过去不远,就是成吉思汗陵。陕西人在满清时期,依靠经商才能逐渐移居黄河以北的内蒙,不过在成陵,长期以来,始终有一族蒙古人守护他们的祖先。那里开发为旅游景点时,据说不久之前的某个蒙古网站因为抗议而被查封的事发地点。
至于我们,想想看完沙漠,再去藏族雪山之下骑马穿越原始地带,历史终究属于过去而不应该是将来。
可怜无定河边骨
尤是春闺梦里人
离开西安,离开延安,就是唐诗中的无定河,沿途绥德、米脂、榆林、神木,这些在历史上熟悉的地名,共同述说着一段相似的历史。这里,从西周开始,自古就是汉胡相争的前哨阵地。
今天,只有苍茫的大地依就在
(1)绥德与米脂
绥德的婆姨、米脂的汉,这里曾经出过古代四大美女之貂禅与人中赤兔之称的吕布,这里更埋葬着两位秦帝国的悲剧英雄,秦帝国一统中原后,秦大将蒙恬奉命出击无定河,北击匈奴,新地被命名为上郡。因王子扶苏天性悲悯,多次上柬反对始皇,因此被派离长安督战,始皇巡游途中身亡,赵高簇拥二太子胡亥者,担心扶苏举兵,假造始皇令命扶苏自杀。扶苏蒙恬两人借领命,葬身于上郡之绥德与米脂。
[唐朝]
强盛的汉帝国之后,五胡乱华,其中起于鄂尔多斯草原的匈奴铁佛部单于,赫连,在陕西北部建立大夏国首府统万城,所谓统万,乃统治万帮之义。此国一度地跨陕西山西,无定河流域也被收入囊中,一代以后被北魏所灭。隋唐时期,这里再次成为中原与草原争夺的战场。
可怜无定河边骨,忧是春闺梦中人的诗句,则出自此时代。从地理可见,汉唐共同面临的战争形势是非常严酷的。 唐朝新崛起的藏族吐蕃国将其他羌人驱离青海,其中一支,也即党项人,散布于甘肃与陕北一代。于唐朝末年,成为唐军的戍边节度使,建立起地方割据政权性质的夏州节度使。
[宋朝]
上文所说的夏州节度使,到宋朝时期,制订联辽反宋,西攻吐蕃,东向蚕食宋朝疆域,宋朝长期绥靖之下,最终夏州到李元昊执政后,公元1038年,正式宣布脱离宋庭独立,是为夏王朝。
宋庭震动,仁宗匆忙中号召天下暗杀李元昊,李元昊以此为由正式开战,有备而来的西夏军连续在陕西甘肃与宁夏发动三大战役,长期以来武备未休的宋军连续失利。宰相悲叹云:“一战不如一战,可骇也。”
宋军被迫重整兵力,范仲淹韩琦临危上任,禁军长期安逸不堪一战,两人重用当地乡勇,稳定与西夏军征战局面。宋军三次重大战役失利,引发一场长达四十年之久的遍及全国的大讨论,几乎北宋名人(从范仲淹开始,含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王安石沈括再内等等)都牵涉其中。
最终宋廷依然制定对西夏与辽以防御求安全之国策,从此,宋军在含无定河流域再内的整个河西与陇右一带,以全国之力大起防御阵地,军事要塞连绵八百公里国防线。相互犄角深沟高垒。
无定河从此成为双方前线阵地。在这里,宋军曾在神木大胜西夏军,所谓建宁大捷是也(微妙的是,明朝末年也曾有过一个建宁大捷),西夏军也曾在无定河一代发起过第一次对宋军的战役。
其中一个山西的党项人,折氏家族,孤军镇守辽与西夏之间的要冲府州,隔断两虏长达整个北宋时期,所谓“折氏八代守府州”,说起来折氏家族和西夏李氏家族一样,也是在唐朝末年的乱世中起家,一定程度他也是将当地作为自己的私有禁地看守。
此后,西夏面临辽国吐蕃宋朝的三重压力中,战略重点转向与与重新恢复的吐蕃国在甘肃争锋。宋与西夏国境胶着,直到一个新的民族在远离陕西的东部新起---女真族。
注:此处原作者有误。吐蕃国在唐末崩溃消亡后,两宋时期,吐蕃国都不复存在,青藏高原上仅有部落游牧民。
[明朝]
在蒙元时代蒙古人的打击下,陕北以北的草原,成为陕西也是明朝最大的威胁。无定河流域也成为明军与蒙古骑兵征战最多的所在。
因此明朝在从延安到绥德一代,大规模修建长城,防御蒙古骑兵的入侵。
明军与蒙古军征战最激烈的时期,是蒙古族瓦刺部落到鞑靼部上台时期,也就是明朝的英宗到景泰时期。今日榆林的风景点红石峡与镇北台,见证着这一段血腥的历史。
明朝成化八年,新的延绥都御使余子俊,将镇治也就是防御指挥部从南方移到榆林前线,截断各处蒙古骑兵长驱直入的通道,并将此地长城防御连为一体,于高处修建用于了望观察的镇北台,镇北台成为当时西北长城的主要要塞据点,至今已修复的镇北台,南刻“向南”,意为忠于南方,北刻“镇北”,意为明军军威,挂各色“明”锦旗,大风之下,锦旗飘扬,恍惚之中,似乎战争还未离去,余子俊任内20年,当地从战争演变为汉蒙互市之场所。
此后,蒙古军继续试图南下,榆林重新成为汉蒙前线阵地,直到正面蒙古军力疲惫为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明朝依然持续修建此地长城,从英宗开始一直到第八位皇帝神宗,但是正面的蒙古人势力消退后,另一个来自北方的威胁再次出现---满族。
最终同样来自永定河的米脂的李自成,成为明朝的撅墓人,李自成入主北京后,曾在家乡修建大型园林,不过他没有来得及享用。
榆林红石峡,有塞外江南之称谓。是西北一个大型园林所在,其碑文皆为明代开始的当地要员所提。明朝的题词为:“华夷天险”,满清光绪年间此间知府的题词居然是:“大汉金汤”,想来一到此地,必定令人想起征战不休的历史吧。民国时期的题词则是:“汉蒙一家”,另有大量抗战时的题词:“还我河山”。
至于镇北台上,“向南”与“镇北”依旧在,此地阻挡了蒙古人的南下,整个明朝的灭亡却没有被阻止。在今日迎风飘仰的“明”旗帜下,想来颇为令人唏嘘,会有想高歌一曲之感触。
在几年前的游记,于此地还能见大片的沙漠,现在已经是绿洲了,战争终于成为过去。
明天,我们去神木靠近内蒙的一处沙漠中的湖泊,从那里再过去不远,就是成吉思汗陵。陕西人在满清时期,依靠经商才能逐渐移居黄河以北的内蒙,不过在成陵,长期以来,始终有一族蒙古人守护他们的祖先。那里开发为旅游景点时,据说不久之前的某个蒙古网站因为抗议而被查封的事发地点。
至于我们,想想看完沙漠,再去藏族雪山之下骑马穿越原始地带,历史终究属于过去而不应该是将来。
前一篇:保德折太君墓地考证
后一篇:北宋“将门”现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