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的高桥

标签:
高桥高桥村高桥镇桐城桐城市 |
分类: 家乡桐城 |
http://s15/mw690/001l9O0egy6Oab4IUUK9e&690
http://s2/mw690/001l9O0egy6Oab52TWV81&690
它北倚桐城市龙腾街道办事处的高桥村神墩、桥头村庄,南连高桥村的五牛畈。桥高不足十米,河宽也只在二十米左右。这条河也因此称为“高桥河”。
高桥河汇入孔城河,后汇集菜子湖,流入长江。
有三个桥墩子的老桥,因桥面太窄,目前已废弃不用。从十五里坊到南口的公路从拉直了的河中间只有一个桥墩的新桥上(如图)经过。
http://s6/mw690/001l9O0egy6Oab5ji5f65&690
高桥下游三里许的北岸,就是1983年3月被桐城县人民政府列为桐城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沿着高桥往北的南口公路再往东不远就是“南山桥”。它坐落在原高桥镇双山村陶庄村西,原是三根条石并列铺成的石桥,条石各有一丈五尽余,每根约一尺见方,后洪水冲毁桥墩,石桥塌陷,仅存桥碑。1960年左右,双山村支书许其福率村民在原址重建,立原桥碑于桥东。桥碑为麻石,上有“南山桥”三字,相传为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手迹,至今犹存。
沿着桥南的公路向南三里许就是“十五里坊”。
这个地方原也是个小集镇,一度是高桥镇政府所在地。它东去孔城(街)十五里,西离桐城(老城区)十五里,北至吕亭(街)十五里,南达古井(集镇)十五里,可谓“方方十五里”,此为十五里坊名字的由来。
“十五里坊”再向南五里处就是“弯腰树”。
高桥镇也因高桥河而得名。清代设十五里坊保,1942年属南炉乡,1949年前后设高桥乡,1958年置高桥公社,1984年再改回高桥乡,1992年改为高桥镇。
高桥镇位于桐城东北部。东连孔城镇,西连开发区。南抵嬉子湖,北靠吕亭镇。年平均气温15.9℃,极端最低温-15℃(1977年1月30日),极端最高温39.9℃(1969年6月30日),无霜期237天。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241.3毫米。最多年雨量2261.1毫米(1954年),最少年雨量687.6毫米(1978年)。
·
1960年代,高桥的推销员们名噪一时。他们“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
“高桥公社四条牛,五湖四海任他游。”这是原高桥公社书记王邦恒夸他们的一句话。汪心明、崔东义、汪德周、吴光全这“四条牛”(四个人)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1980年代中期高桥乡镇企业创下的“办厂高速、经济效益高速”的神话般的“高桥速度”,令安徽全省新闻媒体为之惊叹!其中,桐城农用药械厂(法人代表汪守文)生产的塑料喷雾器,年产量100多万台,成为全国第二大农用喷雾器生产基地。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肯定,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亲自视察调研,称赞“高桥的思路,高桥的精神值得学习”。
以“高桥”命名的有:
一、高桥村:高桥村坐落在桐枞公路北边,紧临桐城民营经济开发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人口约3000人,28个自然村庄。一条小河(高桥河)穿村而过,把高桥村面积一分之二。高桥村以一座小高桥(如上图)而出名。传说在很早以前,一班唱戏的正月初一从桥上走,唱戏用的小锣掉下去,到正月十五还听见小锣在中间响。其实桥不高,但很古老;小河里的水不深,但很清澈。(来源:http://www.tcmap.com.cn/anhui/tongcheng_kongchengzhen_gaoqiaocun.html)
二、高桥中学:即桐城市高桥中心学校,坐落在距城区7.5公里桐枞路南的十五里坊,创建于1968年,原为高桥农中。现为龙腾街道办事处的一个初中部。
三、高桥小学,原属高桥村,建于高桥村部边的大龙塘后梢。2000年左右撤区并乡后,因生员不足,学校停办,高桥小学并入向前小学。
四、高桥建筑公司。
五、高桥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高桥镇为一乡镇名称,在我国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咸宁市咸安区、上海市浦东区、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广东省清远市、湛江市廉江市、安徽省桐城市、湖南省新宁县、湖南省长沙县、福建省沙县等19个地区均有同名乡镇。
安徽省桐城市高桥镇的向前、坊正、新桥、高桥四个村于2010年6月29日并入龙腾街道办事处。其余行政村并入孔城镇,至此,高桥镇已不复存在,从此在桐城市的行政版图上消失了。
随着原高桥村的大学城的开发,这座小高桥在若干年后可能也会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