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寨沟与郑潢沟

(2009-08-28 11:00:33)
标签:

白石沟

吴河

故道

郑潢沟

大寨沟

    此前,本博曾发过一篇《我们为大寨沟改造工程起名》的博文,对事情的由来作了说明,对商量的几个名称一一作出解释。前几天,有乡邦才俊“茉莉花和叶”者留言并作博文《红烧王渔洋》,对博文所说提出不同见解,似乎对于有留言被删(绝对不是本人删除)颇为不满,“很生气,以为是新浪啊,随便删除留言?”随后,本博光临该乡党博客,欣赏到博文《乡邦旧梦(三)大寨沟――答“王渔洋研究中心”留言》,对本人留言引经据典,剥茧抽丝,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本为调侃之语,不曾想乡党如此重视,虽觉芥蒂,心生佩服。自忖本人留言亦有颇为不当之处,把“大寨沟”等同于“郑潢沟”便为一例。因为,所谓“大寨沟”仅是“郑潢沟”的一部分,在留言中把二者混为一谈是不应该的,更是不严肃的。为此,本博特检阅相关资料,以求对此作出尽量准确的解释。

    据1992年出版的新编《桓台县志》第五编《水利·沟渠》载:大寨沟,原名四河寨沟。1963年冬,由唐山、果里、周家、桓城(新城)4公社疏挖,东起乌河,西至新城三岔湾,沟底宽1.5米。1966年至1976年,先后4次拓宽挖深,投工135.16万个,挖土178.74万立方米,沟底宽5至8米,高程14.5米,设计水深3.3米,流量30立方米、秒,新修、翻修建筑物23座。1977年6月,又拓宽新城三岔湾至孝妇河益民闸南北沟。大寨沟总长达26.7公里,横亘县境南部,沟通了乌河,涝淄河,东、西猪龙河和孝妇河及10余条排灌沟渠,实现了东水西调,西水东引,排灌惠及6个乡镇。

    明天启《新城县志》卷二《方舆志·山川》载:郑潢沟,在县东半里。源出淄川之黉山郑康成读书处,北流至麻大泊。涣散无统,每秋雨泛涨,大为民害。若上流开至张店,使往来可通舟楫,东南财货藉转输,岂惟免患,亦吾邑之一利也。同篇《吴河》条:吴河,在南郭外。一名系河。两岸遗迹或深或浅。旧传为齐之运河,然不可考。《白石沟》条云:白石沟,来自县东南,至三岔湾,与吴河、郑潢沟合。旧传为韩信所开,今无考。《于家堤》条载:于家堤,郑潢沟上流泛溢,则淹及此处以北,及荆家泊等,故堤以捍之。往时邑尚殷富,后王公秉彝分郑潢入乌河,民日以贫。

    康熙《新城县志·方舆·山川》载:梧河,在东郭外。旧志云:一名系河。按:《水经注》:系水出齐城西南,世谓寒泉。东北流直申门,傍城北流迳阳门丁,又北迳临淄城西门,北而西流迳梧宫南,又西迳葵丘北,又西北注于时。“据郦氏云云,系水所经皆今临淄县境,与此无涉。梧之为系,古无明文或曰即时水枝津。西北合德会水,至梁邹入济者,所谓乾时也。或曰齐运河故道。无考。……(志书附邑人郑独复《系水辩》)……郑潢沟,在县东里许,源出淄川之黉山,北流入锦秋湖。下流于漫,秋雨水溢,大为城北居民之害。……白石沟,来自县东南,至三岔湾与梧河、郑潢沟合。恒涸。

    民国二十二年纂修《桓台志略》卷一“疆域略”有《重浚郑潢沟记碑》一篇,本博亦曾以《桓台猪龙河为何分东西两支?》为题,附录了《重浚郑潢沟记碑》的内容,对郑潢沟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本博亦曾发布,这里不再赘述。只是这些并没有将大寨沟与郑潢沟的关系解释明白。至于将郑潢沟称作“河”,除在前术乡党博文中看到外,其他均为“沟”,尽管“河”的气势与规模远比“沟”显得宏伟。于是,本人找到前些年出版的《桓台县水利志》,以求得到更加具体明确的回答与解释。

    《桓台县水利志·自然概况·水系河流·大寨沟》载:“大寨沟为人工开挖,东自涝淄河,西至三岔湾的一段,古称时水,时水支津,并有系河、维河、齐故运粮河之称谓。明代后期,于堤以东称郑潢沟东支,于堤向西实为郑潢沟之正道,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修筑四河寨圩墙后,此段俗称大圩子沟。《猪龙河》条载:猪龙河原名郑潢沟。引《重修新城县志》文:“郑潢沟东支流在城东十八里,前令王秉彝所开。由于家堤东行,经姜家坊西北入涝淄河”,“北支流由于家堤西北行,经唐山复歧分为二”,“东、北两支皆始浚于明,近年干旱,水易涸浅,其东支流已淤塞,北支流地势低洼,水性就下,恒夺径流”。猪龙河“在本县境内于家堤村南分为东、西、北三条支流,东、北二条支流为明代后期新开,西支系原始正河”,“建国后为区别于北支,始将于堤向西之大围子沟及西三岔湾向北至傅桥这两段合称为西猪龙河,1970年疏挖四河寨之大围子南沟后,将于堤至西三岔湾之东西段改称为大寨沟”。1990年《桓台县志·大事记》载: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4月,因郑潢沟淤塞,由于堤村修闸,移其西流,称西郑潢沟。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猪龙河即郑潢沟,现在的西猪龙河即是明末以前猪龙河的正身,大寨沟是猪龙河(即郑潢沟)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在某一段,郑潢沟就是大寨沟,起码,乡邦才俊“茉莉花和叶”所说的故乡所处一段,二者肯定是一致的。如果有差别,极有可能是在重修或者清淤的过程中,对原先的河道进行了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