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者龚鹏程
学者龚鹏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77,738
  • 关注人气:3,2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孫祿堂傳

(2016-05-01 17:38:16)

《孙禄堂传》序

龔鵬程

    论武术的人,喜欢谈上古神兵、祖师秘技。说起拳勇,都夸达摩、说张三丰;就是靠谱些的,也要讲讲赵匡胤岳武穆。实则黃帝時角牴为戏,不过是戏,商周以来便以刀戟车战为主了。人的本领原不在拳脚之勇,而在于能用智巧,或善于假借器物,否则人早就被虎豹熊羆给吃光了。早期皇帝之战蚩尤,便以兵法指南车取胜。原始人狩猎,亦以石弩穽毒为之。嗣後服牛乘马,渐至于以骑射纵横天下,何尝恃拳脚之勇哉?

   自战国至明,武夫名将,均以骑射见长,远则弓弹,近用刀戟枪槊。而凡刀戟弓槊亦皆为长兵,丈八蛇矛之类也。直到戚继光,还说棍乃短兵。可见古代战阵所需,主要不在拳脚。真要用到拳脚肉搏時,大概战事大局胜负皆已定了。戚继光《纪效新书》说拳脚在战场上没啥用,聊可锻炼筋骨、活动肢体而已,就是这个道理。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战争观念改变,情况才漸不同。

   早期作战,敌人多自草原来,故争锋惟恃骑射;明代倭寇作乱,战事除了塞防,就还须注意海防。

   海防主要靠舟楫海战,若敌已上岸,就须近搏,骑射渐不实用了,沿海地形也不利于骑射。棍棒及短兵剑,或者徒手搏击之技,乃因此渐次发展起来。武术名家与流派多起于滨海地区,原因即在于此。

  但在俞大猷戚继光的年代,棍棒器械的重要性仍高于拳脚。俞的棍,下衍少林;戚家军之狼筅、藤牌刀,也威名远著。拳渐有发展,实在其後。关键我觉得是在晚明。

    那时出现了内家拳这一概念和点穴这类技巧,也出现了内壮练法,武術与医学、道学相结合,把练气之术和哲学思想引入拳武之中,造成了武術的大发展。再加上天地会、青帮,和白莲教、天理教等民间宗教团体之推波助澜,清代竟成了拳脚武术特别兴盛之时代。

    後來因政治形势之变化,拳武乃渐由“反清复明”之主题,转到“抵御外侮”上。其間重要的转折點是义和拳事件。

       义和拳本身就是從反清变而为扶清灭洋的。拳事之后,武术拳勇更是集中地表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主题

   在这響亮的主旋律中,霍元甲、孙禄堂便是其中标识性的人物。

   霍元甲年辈略早,也早逝,并没实际与外国人交过手,但勇于应战且创立了精武体育会,事功仍让人不断传诵至今。

   孙禄堂更重要。他与霍元甲一样,活跃于天津。但来往北京,远赴关外,又参与中央国术馆的建设,事迹比霍元甲更丰富,也有实战制服俄日拳手的战绩,事实上更能实显“抵御外侮、振兴中华”之时代意义。

    另外,他与霍元甲在两个地方可相呼应。一是参与或组织武术团体。在面对时代课题的需求下,武术各门派应該捐弃旧有门户之见和运作模式,改采具有现代性的社会团体形式來发展。精武体育会、中华武士会、中央国术馆等都是此举的开拓者。

    二是武术本身由分流竞进逐渐也要以融会的形态走向综合。霍元甲创的体育会就是如此,南拳北腿,无不包罗。中华武士会与中央国术馆当然也是如此。

    但一个团体兼容并蓄倒还不太难,一个人也要走综合博通之路就须有更大的气魄和本领才行。霍元甲本身只习迷踪藝,还做不到综合,孙禄堂则由形意入手,渐渐將八卦、太极汇通为一。以实践证明武术会通是可行的路子,自然十分难能可贵。

    另外,我國早期的武术,颇与政治结合,如十三棍僧救秦王、少林僧兵抗倭寇、反清复明、火烧少林寺甘凤池吕四娘殺雍正、大刀王五救新黨、义和团等事迹或传说都是如此。可是到了霍元甲孫祿堂,服務的,就已經不是哪个政权,而是民族与文化了。

    孙禄堂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与清廷,与北洋政府,与徐世昌、张作霖、李景林、张之江等军头之关系都极為深厚。但友而不党、助而不比,心思超越一人一派一黨之上,关注的是另一领域的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呢?现代人比较能懂的语词叫民族与文化,若用传统词汇来表述,那就是“道”。民族间不应彼此欺凌,不是道吗?人习武,不应争强斗狠,而是要由此探索其内在的文化奥义,不是道吗?孙禄堂的行为和心境,用李白诗来说,正是:“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不在人间争名噉利、不欲与人争强竞胜,一心向道、求道,越到晚年越是如此。

    故其拳,早已技进于道,属于一种道功。无心于道者观之,往往目迷五色,不知所云,不知这才是中国武术最高的发展。

    感谢刘桂祥先生透过孙禄堂的生平事迹,把孙氏技进于道的历程细细刻画了出来,以便于现代人理解。

    刘先生是孙们第三代弟子,师从孙剑云,盡得其真传,三拳合一,文武兼备。我因与陈宗太兄合作办天泰书院而得识荆,也曾邀他去新疆参加侠文化节,在武林大会上演示。平日酒间谈谐,小试手段,弥多契合。现在读这一部传记,更是对武术之发展传承深具信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