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年多前,听一个学生对我说起博客的许多便利之处。我当时对网络有些无知的茫然和困惑,没有做出回应,相反问了一句:“收钱吗?”从而给学生留下了冥顽不化的笑柄。后来,那个学生果然了得,一直劝说我束手就范。我发现有一个规律,那些过于靠近纯文学的东西好像没有多少人细看。从点击率看,热门话题、隐私绯闻之类比较高。那位学生总称我老师,我说没那么多讲究,多年的师生成兄弟。这不,他经常在博客上留下一些不同的声音。所有学生都是我的朋友。我这个人就喜欢和朋友摘下面具来说话。生活中太累。
那些在某种场合下的学生,都可以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看《论语》的一点心得吧。我们每天都得学习啊。博客今天确实是很火爆了,这在胡戈的网络短片《鸟笼山剿匪记》里有所体现。尽管,情节很搞笑,拍得也比较粗糙,据说成本二十万,但很幽默,具有草根精神。其中世界警察总部司令乔布士也上网,刺客有名被捕后让撒大木去他博客上留言之类。有名一边跳现代舞一边唱的《撒大木的英明》,什么爱你爱到骨头里,爱到肝里。还有撒大木给手下人的许愿:“把地球毁灭了,我给你们发奖金!”这些镜头,也许在主流电影里永远也不会出现,却让人在网上开怀一笑。这部片子在博客上点击收视也很高的。
名人的上千万点击率,以及普通人的参与,其意义与传统传媒上发表文章挣稿费完全不一样了。博客为一个生命个体不断展示自己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虽然现阶段她对传统传媒还构不成威胁,但也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北大学者张颐武说:“对于博客的未来,我想还是会向两极分化。一是圈子会更清晰,二是会更大众化。会有越来越多的让一般的公众感兴趣的公众化的博客,这个趋势从Acosta等的点击率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人在博客里转悠的时候会有更多的选择的。”
那些不同的社会人,会在博客里找到新的角色。这种选择,有时也是盲目的,不确定的,单总比完全单一化要好。一个人的社会面具在博客里不可能完全摘下来,但至少为所有人提供了某种可能,或者是一个更明确的目标。当然,一切也不会真如预期的那么乐观,总的来看大浪淘沙之后一定有人会冒出来。
后一篇:李迎兵:远离父亲的父亲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