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杂文、时评 |
时尚的北大
黄波
北大的新闻发言人近日通过媒体宣布,北大正借明年110年校庆的机会,征集校歌,因为“北京大学百余年来,从来还没有校方正式确定的校歌”,“希望北大的毕业生和在校的年轻学子们,创作出更多适合当代大学生咏唱的好歌”。
国有国歌,校有校歌,而对于北大这样的百年名校,究竟什么样的校歌才符合大众期待?我以为,首先是要有历史的积淀,歌声一响,就能让人不自已地想起它卓尔不群的精神和传统。以这个观点论,过去那首由国学大师吴梅创作、北大师生传唱几十年的《寄北雍诸生》,因为其中激荡着书生意气,作北大校歌也许还是合适的。如果考虑北大和国家命运相始终的艰难历程,冯友兰先生作词的那首西南联大校歌,也未必不可以移用来作北大的校歌。
但现在看来,以上歌曲很难进入北大校方的视野了。新闻发言人所谓“适合当代大学生咏唱”云云,已将其意图表露无遗,即那些老歌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优势,可惜欠缺一点“时代精神”,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咏唱”。
那么什么样的歌才适合“当代大学生咏唱”呢?周星驰、成龙,据说还有超女等等,到北大都受到过狂热的追捧,而周杰伦等歌星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有极高人气,难道北大校方的意思是,北大校歌应该以此作为范式,才算有了一点“时代精神”?
我现在颇有些怕听“时代精神”。教材中引进金庸的武侠小说,编者扛出的最耀眼的招牌是“时代性”,大学把明星奉若上宾,也说是为了体现时代精神,甚至百年名校改名、改校徽,也无一例外地往“时代精神”上靠。在我看来,有些人士恐怕大大误解了“时代精神”。须知,一个时代最强势的符号,并不一定就代表着该时代的精神,因为它们很可能只领风骚三五年,转眼之间即灰飞烟灭。明星,金庸,娱乐……这些都只能说是“时尚”而已,哪里就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有人硬要给这些符号加冕是可以的,但北大肯定不行,因为北大是蔡元培的北大,是鲁迅的北大,是胡适的北大……
我曾经困惑,现在关于北大,几乎很少有其学术文化成果的报道出场,吸引读者的倒常常像娱乐新闻。现在我想明白了,北大是很喜欢把自己装扮得时尚一点,显得新潮一些的。与此相比,出了萨特和雷蒙·阿隆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对那个用了几百年、小家子气十足的旧校名都坚持不改,就太不时尚了。
明年又是北大的校庆年,我禁不住想起了在北大32周年的时候,周作人写下的那篇名为《北大的支路》的纪念文章,其中一句让人过目不忘,“北大的学风宁可迂阔一点,不要太漂亮,太聪明”,这句话当下还有没有人爱听呢?